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 “精品劇目”再迎市場檢驗

標籤:

【大紀元4月14日訊】(據中華網4月14日報導)如果說第三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是一場戲劇藝術的盛筵,那麼十部國家舞臺精品工程劇目則是盛筵中的美酒。“因為他們不僅在製作上以精緻見長,而且它們都曾接受時間和市場的考驗,被觀眾認可。”負責精品工程劇目演出的一位元項目經理這樣對記者說。

品牌展現舞臺 含金量

即將在長安大戲院上演的福建梨園戲《董生與李氏》是第一次進京演出,而在去年“國家舞臺精品工程”評選時,大多數評委為這個戲亮出了滿分。評委葉小綱對記者說:“這個戲在製作上非常精緻,是所有評委沒有料到的。很難想像地方戲曲能夠有這麼精緻的表演,幾乎每一個舞臺動作都是經過細緻地思考。”

遼寧省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父親》也是一部精心之作。該劇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轉型時期一個工人家庭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不少觀眾被劇中濃濃的人間真情所打動而流下眼淚。

入選精品工程的作品則以精緻的製作和樸實的情感打動觀眾,也對我國舞臺作品今後的發展方向起著示範性作用。

市場檢驗作品感染力

戲劇舞臺作品是要贏得觀眾的,市場意識已逐漸被藝術創作者所接受和運用,創作的精品也已經不再只為評獎。而市場意識在此次精品工程評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演出場次多,是精品劇目的一個突出特點,以舞劇《大夢敦煌》為例,5年多來在國內演出203場,僅進京演出就已經9次,而且每次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無獨有偶,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從首演到獲獎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但它已經演出100多場。導演張繼剛提出:“不是民族的搬到舞臺上就能是世界的,而是要把民族的藝術進行包裝,發展到極致,才能走向世界。”

有觀眾就會有市場,這次展演的精品劇目都是有較好的觀眾緣,以往獲獎後“刀槍入庫”的現象在這些精品劇目身上消失了。

時間考驗作品 生命力

還有不少作品上個世紀末就曾引起過轟動,如今再登舞臺依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京劇《膏藥章》是10部作品中舞臺生涯最長的作品,1981年,由朱世慧主演的《徐九經升官記》曾譽滿藝壇。1985年是2003-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唯一入選的京劇,自1985年問世以來,好評如潮。

這次重回北京舞臺的川劇《變臉》也有十多年的演出經歷。這次入圍“精品劇目”前,魏明倫又對該劇進行修改,此次將是觀眾第一次看到《變臉》的新版本。下一頁>>

應該說,生命力就是時間的考驗,而任何藝術作品只有經過市場和時間的考驗才能成為精品。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戲劇舞台更多精彩
「必勝!奉順英」 浪漫對白迷住百萬人
表坊二十年 兩廳院展出表坊劇照戲服海報
瑞典薩克馬戲團  22日國父紀念館演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