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中毒對症施治 解毒門診邀專家開處方

人氣 62
標籤:

【大紀元3月4日訊】(據中華網3月4日報導)韓劇也可以改變生活!從《星夢奇緣》到《巴黎戀人》,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受到感染,從心情到穿著,哈韓一族依然流行得一塌糊塗。韓劇之毒,不是劇毒卻勝似劇毒,一點點吞噬和佔領觀眾的“精神領土”,直到有一天,有觀眾看見韓劇就衝動,想起某個人物就感傷,碰見一件韓劇中出現過的衣服就掏錢的時候,說明那種毒性就徹底發作了,為了不至於大家“病入膏肓”,特開設韓劇解毒門診,邀請專家對症施治,望患者謹遵醫囑。

《藍色生死戀》的女主角死于韓劇中流行的白血病(圖:中華網)


   中毒重症監護室

   韓劇中毒,病毒也具有欺軟怕硬的特點,對有免疫力的人群不具有攻擊性。在中毒的人群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14歲到40歲之間的女性居多。
  
   中毒一:輕度神經過敏,心情多有鬱悶

   臨床表現 在看韓劇途中,心情隨劇情起伏不定,甚至還大哭大笑,大喊大叫。幹其他任何事情都索然無味,伴有全身輕度燥熱。此毒一般中年男人有免疫力。

   病例 一位24歲的女孩看完《巴黎戀人》後在網上留言:從18集開始一直哭到20集,眼睛都腫了,今早都沒去上班,因為這個樣子實在沒辦法見人。一位40歲的“大媽”留言說:看了《巴黎戀人》心情難以平靜,樸信陽那種愛讓我心疼、心酸、心跳,看完這個電視劇不知道要過多久我的心情才能好起來。

   中毒二:意亂情迷,醫學上又稱“臆想症”

   臨床表現 看韓劇途中或者看完後,心中總是浮現劇中人物的形象,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幻想自己突然變成天鵝飛入豪門。此症狀一般多發生於24歲以下女生。此毒男人和中年女人有免疫力。

   病例 有觀眾同樣在看完《巴黎戀人》後反映病情說:“好喜歡他們啊!羡慕能有這樣的男人出現。聰明,體貼,專情,浪漫,還那麼的彬彬有禮。他結過一次婚,但是他還是那麼地愛著他的戀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男人嗎?好想去韓國!”

   中毒三:產生後悔或者不滿的心理

   臨床表現 看完韓劇後,總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經歷過那樣轟轟烈烈的戀愛,有時特別激動,甚至對老公大發脾氣。此症一般多發於30歲以上的已婚女性。

   病例 有32歲女性觀眾表示,看完韓劇後也反襯出了自己現實生活的平淡,想起來就有點讓人垂頭喪氣。一位網友留言說:“‘我心裏,有你。雖然不知道你的心裏想誰,但我的心裏有你,不管你看著誰,我的眼裏就只看得見你。’這樣的話怎麼我家那位就沒說呢。”

   醫生處方:專家解毒招招看

   第一招:以毒攻毒

   針對症狀:初入迷者

   北京電影學院戲劇系張巍:看韓劇難以自拔,迷上了他們漂亮的服飾,嚮往他們那種純純的愛情,陷在悲傷的情緒裏不能自拔。對少男少女們來說,還可能深深地愛上了男女主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其實也無所謂,相信只要連續不眠不休,看了超過10部的韓劇,對韓劇的道具、背景、情節、語言都瞭若指掌,相信就不會那麼癡迷,想像一下,10部電視劇9部都能猜到結尾,估計你的興趣就會大減。

   第二招: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針對症狀:觀看韓劇超過10部,中毒較深

   西北政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陳琦:我最喜歡看韓國電視劇中的衣服和化妝。如果過於癡迷韓劇,其實無所謂的,那就模仿到底,女人要先學化妝,學打扮,端莊、典雅。男人要學會愛老婆非常專一,愛乾淨;結過婚的人學習韓劇的家庭觀念,學習他們怎麼樣處理複雜的家庭關係。如果每一項都和韓劇學了,這種中毒也不錯,如果光是看得入迷,那就不是真正的韓劇迷。

   第三招:遠離“毒品”

   針對症狀:病入膏肓

   心理學專家楊芳:如果一些愛看韓劇的人過於入迷,那就不僅僅是一種電視劇迷了,而是有些強迫症的徵兆。這個時候應該注意了,過度對某件事關注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就像太愛看小說,太愛上網一樣,這是一種心癮。如果自己意識到,那就儘量地克制自己遠離韓劇,在一段時間內儘量不要看電視,沒事的時候去散步、看看書,如果還是不能控制自己看韓劇的想法,可以去看心理醫生。

   護士提醒:請看媒體建議

   與韓劇一見鍾情的那一天起,許多觀眾跟螢屏談戀愛了,另一半就是韓劇,那種“愛”無以言表。現在雙方差不多進入熱戀狀態了。如何排出韓劇的毒,專家也是紛紛支招,但是有些“療法”只能在理論上可行,在實踐中還是會遇到許多問題的,比如“療程”太長就會影響工作。對部分觀眾來說,不妨試試一些方便實惠的排毒方法,比如在關注韓劇的基礎上,對其他的電視劇也進行關注,漸漸轉移視線。韓劇不是生活,只是現代人的速食文化。(華商報 記者 唐愛明 劉哲)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投入洛杉磯號核潛艇 防北韓潛艇侵襲
韓劇火鳥女主角李恩珠自殺
韓國女星李恩珠自殺震驚韓影劇界
熱播韓劇与网游不謀而合 《海神》有望引進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