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霸道情結

——解讀對中共對台灣的」反國家分裂法」

明世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26日訊】「霸道」對中國人來說,好像是遙遠不可及的,但不知不覺中又身在其中,人們已成為一分子,正在為中國共產黨的霸道行為添碼加油。

傳統美德正在被摧毀  

對於有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現了: 孝以順敬雙親,劬勞報恩,人子事親,順承意命,克盡天良。悌以手足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氣相親,禮以倫常宗守,蹈矩循規,分別尊卑,謙恭遜讓,言行安份。仁以天道博愛,毋輕傷殘,愛已及人,體恤天物,博遵人道…….。「霸道」是絕不能與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相提並論的。但是,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霸道」在人們的心中已被不斷的膨脹。不知不覺中,正在摧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霸道情結

在中國大陸,人們一提到「霸道」,首先就會想到的是美國,然後是英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中共歷來的宣傳都是:美國是世界上的最大「霸權主義」國家。因為美國有最大的經濟能力,科技能力和號召能了,能在世界舞台上呼風喚雨。而且世界近代和現代戰爭史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共產黨常年宣傳使得人們都對「霸權」 有了一個特定的認識:即須有稱霸的物質條件。因而,人們已習慣於盯著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甚至覺得經濟飛速發展的台灣倒是可能成為地區霸權主義。可是,一方面,人們都在痛恨「霸權主義」,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學習這些國家的技術,都嚮往去這些國家留學,移民,成為其一部份。雖然人們可能沒有認真思考過,但思想深處,人們都願意站在「霸主」的位置上。

霸道霸權等通常只是出現在國際事務中,在中國大陸,在共產黨的暴力極權統治下談國內的霸道霸權是沒有意義的。所有國家專政機器、媒體、教育、財產等一切都是在其控制下,不需要談民主,也沒有必要談霸道霸權的,只要服從、專政就行了。

然而,只要打開中國大陸的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到處都在報道揭露:電霸、水霸、路霸、魚霸、鄉霸、村霸…….。這樣的「霸道」可以說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共產黨暴力統治的一種表現,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黨文化」。人們不敢直接對共產黨暴力挑戰,而只能表現出對 「霸」的憎恨。而對解決「霸道」時,也是停留在解除其成霸的物質條件上,沒有從思想深處去認識共產黨暴力才是根源,所以「霸」也就成為中國社會不可能解決的毒瘤了。

毒的東西只要其存在,就要毒害人的。長期被毒害後,人們也就沒有感覺了,甚至還可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這樣就加重了毒害。人們在「霸」的場中已學會了利用和發展,並欣賞其「霸」了,學會了用「霸」,思想上的異化正是共產黨的暴力統治的結果。人們都慢慢的喜歡上了有「霸氣」的東西,如文藝作品、廣告、產品帶有 「霸」字的大受市場歡迎。小霸王、金霸王、浴霸、彩霸、金山毒霸、詞霸、海霸、移動影霸、小唱霸卡拉OK機、網霸、超霸、天霸產品等等等等都已成為名牌產品。在這樣的「霸場」中,人們求得了部分心理的平衡,因為在暴力的統治下,在高壓的環境下,正在被暴力同化,對「霸」文化的欣賞變成了對暴力的麻木。也使得共產黨的統治有了一個緩衝的機會。

但是人的本性畢竟是善的。只要有機會就會有新的認識,對「霸」的認同也暫時被無路可走的人們作為一種發洩。所以,在網絡聊天時,人們往往把這種機會當作一種自由發洩的機會,因為一個彈簧被壓得太緊了。

中國共產黨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動亂分裂的因素

一隻老虎被餓上幾天會變得更加凶殘,一個彈簧被壓得更緊會暴發更大的彈了。一個人的精神被壓抑得太厲害會積聚更大的能量。在中國大陸,就像一個火山,隨時要爆發了。這種天象下,「九評共產黨」一書在大陸能急速的傳播,退黨也成為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由於共產黨的暴力本質是不會變的,從一開始就是要用暴力「解放」全世界的。面對國內這麼一個強大的「霸場」,一方面採用暴力強壓,用謊言和控制媒體,封鎖網絡來「穩定、穩定再穩定」,另一方面,必須轉移人民的視線,轉移能量的發洩方向。所以矛頭就對準了海外。

對美國等經濟大國的挑戰,還夠不上,民眾的心理也沒有達到標準。對日本的小摩擦、對越南的反擊戰等都不足以解決問題,而今,台灣問題成了共產黨的救命稻草,希望民眾的「霸」氣衝向台灣,以解決「九評共產黨」帶來的危機。六四時,鄧小平說過:殺20萬人換來20年穩定。現在是否想借台灣問題,也換個2年穩定呢?

對台灣的「反國家分裂法」的炮製出籠,正是共產黨解決國內日益積累的矛盾所需。讓更多大陸人民瞭解「九評」,揭露共產黨的邪惡,才是真正解決台灣危機的策略,這也就更需要台灣人民的更多關注和參與,讓更多大陸人民知道「九評」。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灣發動百萬人遊行 向中共嗆聲
李大維:國際氣氛轉向 布什政府讚賞台灣理性
日防衛高官針對反分裂法向中國表明憂慮
國際通訊社紛紛報導台灣三二六大遊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