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4日訊】★金融,是任何國家、任何人、任何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根源所在。中國21世紀、13億每一個中國人未來的一切,都系於中國金融這一場令人驚心動魄的55年未有過大變革之中。倘若只是系於一個國家55年來“換湯不換藥”式的幾個人批權、一統壟斷性的所謂金融變革,顯然會落入中國20世紀中葉的那一場“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及前50年的社會與金融的無法發展之中;而要改變“新中國”前50多年形成的中國國家金融的頑症弊病,真心誠意的以生態環境來“變革”才是中國金融唯一的出路……
在新一輪、跨世紀的這場中國金融大變革中,中國中金公司分別以100%和82.228%(此資料見2005年3月10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導》“金融”版《解讀中建行上市的“法律障礙”》一文,作者孫銘)“決策權”、控股權,絕對控制著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占中國金融市場總額80%以上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市場分額。而56年以來的中國金融風險,不是在降低了,反而更突兀聳立了。如此這般,“批權”的中金公司,不僅可以絕對壟斷(在國際社會,當市場總分額超過25%,就可以申請國家的反壟斷調查。而資源性壟斷超過50%,則是任何市場經濟國家都不允許存在的違法事件)中國金融市場的絕對分額,同時還可以充滿“殺機”的任意宰割中國金融市場(當然的前提是只要它“願意”)的“豬馬牛羊”,而取得任何時期都無法得到的中國國家金融市場、絕對更大的壟斷地盤。倘若,今後中國工商銀行及其占中國社會金融市場總量80%以上、都向中金公司來全自資擁有、控股等來改革,那中國金融的天洞豈不獨創中國歷史之新最?
★甲申2004年,中國金融界進行了55年來最大的變革。
2004年,中國中央政府及國家財政部、以國家外匯儲備450億美元,分別注資新“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使中行與建行徹底、乾淨的擺脫了一切不良資產和所有的債務,兩艏註冊總資本分別為1864億元、1942.3億人民幣的金融航空母艦正駛向數個海外資本市場途中。
2005年開埠之際,有消息傳出中國工商銀行(有未經官方證實的中國金融專家研究表明,“工行”2005年的“變革”,中國政府將重新注資不少於300億美元,剝離不良債務至少要超過1000億人民幣)與中國農業銀行的航母,一樣會按著中國政府的時表依次出航……,但既是解決了中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眼前問題,但這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金融業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占中國13億人金融市場超過80%以上國有銀行的一個籃子裏、而可以避開中國銀行業全球第一大的金融風險嗎?
★乙酉2005年前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國家財政外匯儲備注資的改革方案,出乎中國官方“大變革”意料的受到新一屆全國人民代大會一些人民代表的非議﹡:對金融“大變革”國家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財政注資,有代表在詢問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為什麼沒有提前通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結構調整計畫?是啊,一個國家的金融命運,就掌握在幾個見不得“陽光”人的手中,豈不與前50多年的中國金融長不大、危機四伏一樣令人悲哀和震驚?現在是,中行、建行要上市公開發行股票,而這些企業股票的持有投資人,不僅要過問審查中行、建行的經營和決策,還要親自掌握中國上市銀行及它們自己未來的命運了。
據全國人大的有關人士分析:做為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和最後的批准和確認機關,若是對中國銀行業的注資屬於國家的財政撥款和預算,那就必須經過“全國人大”——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批准。這是對中國50數年金融秩序、中國政府50多年以來對中國金融反復注資、反復批權、反復“不良資產生”不了了之金融生態、法治環境的第一次源頭有效的制衡。
★截止到2005年初,中國有近10000億人民幣蟄伏民間地下,找不到生與死的生態出路。中國金融的出路在改革、真實與公平;中國金融的風險在中國內部,國外不能把中國金融任何樣;中國金融的55年以來,像中國“母親河”黃河一樣:不是一潭死水,就是氾濫成災;中國金融業不僅沒有長大,對中國人個人財富的聚起,幾乎也無法體現中國金融的杠杆力量……
中國是全球金融管制最嚴格(“嚴格”是針對金融貨幣的“准入與准出”制度而言)、最絕對森嚴壁壘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金融危機最大、最難以監控的國家之一,更是全球金融漏洞最多、資本外逃屢屢發生最繁爆發的國家之一。然而,全世界的銀行界認為:“過度監管”是未來、現代金融業所面臨的最大、最難以規避的風險。——這是世界最著名的普華會計事物所和國際著名的金融創新研究中心經歷10數年、世界54個國家的440名銀行業高層所調查研究的結果。“過度監管”被首次列為銀行界危險最大、排在第一位的最高風險,而金融銀行的“信用風險”則被排在第二位,“公司治理”被調查確認為風險第三,金融“衍生品”風險列第四,第五位是金融“對沖基金和欺詐”的風險。這是近10年來世界金融界所展現和已經反復實踐的“五大風險”。
用“殺機”比“危機”更能透析、分辯出中國金融界的是非方向。
甲申2004年,中外政界、經濟學家、金融家、評論家們的焦點是:是中國政府對中國金融業最徹底清除“黑洞”、按國際規則“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所採取50多年至今以來、最大破釜沉舟的舉措。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這兩大金融“航空母艦”的正式出航,中國的金融秩序、投資環境、資本市場等將得到源頭、本質的改變。自所以講得到根本改變,是因為中國金融銀行業有三個重要的歷史標誌:㈠、新機構甩掉了所有的歷史債務、包袱,按國際金融市場規則運行,接受國際社會的“陽光化”監督;㈡、這兩家金融機構將在海內外資本市場至少是兩、到三地的資本市場公開掛牌上市;㈢、上市後將按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全流通,割斷了歷史所留下的所有尾巴。而到21世紀初,中國官方公佈的“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呆死壞帳率是33.37%,2003年末這個數字降到了20.36%,2004年一年又反貪彈增加500億。但50數年來,一直靠中央政府反復哺乳餵養——注資而生存至今、依然沒有長大的中國銀行業,這能是最後免費的晚餐、而找到可以自我發展、壯大的生存之路嗎?據來自華爾街的消息說:中國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揭開了歷史的序幕……
進入西元2005年以來,1月15日,中國航空證券保定營業部總經理范建華與當地銀行職員和幾名政府官員挾3億多元人民幣及數千萬客戶保證金,潛逃而去;1月28日,又爆出大鵬證券公司被指嚴重違規——挪用客戶90%的保證金,稱有50億人民幣不翼而飛;2月3日,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行長高山挾全家外逃,涉案10億人民幣不知去向;3月16日,中國金融再暴令世界震驚的天案:新創立僅幾個月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唯一、獨家絕對壟斷的中央外匯公司——中金公司董事長張恩照因重大腐敗而被“雙軌”,並被迫辭去以上兩個 “董事長”職務。中國金融界,正經歷著中國歷史以來開天闢地、最嚴峻的暴風驟雨來兮……
中國金融“大革命”
西元2004年,是中國金融界55年以來最為天翻地覆的一年。據國家有關媒體報導:最近,中國政府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國有商業銀行再次剝離不良資產3000億元(人民幣)的協議在北京正式簽署,這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轉型市場經濟體制之後,繼今年初對這兩家銀行注資450億美元(約合3700億人民幣)、1999年轉移出14000億人民幣壞帳之後,五年內第三次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施以援手。這些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累積呆死壞帳之和超過了25000億人民幣①,約占2003年度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5。
1999年,中國政府決定將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改為國有商業銀行。“四大銀行”提出,由於在專業銀行時期形成了太多不良資產,希望由國家處置不良資產,使其大踏步過渡到商業銀行。中國政府採納了這一建議,專門成立了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14000億元。按理說,四大國有銀行把14000億元人民幣不良資產剝離後,應該可以大踏步地走向市場了。但有權威資料顯示:到2001年4月,這“四家”國有銀行的呆死壞帳又重新聚集到10000億人民幣②,而到2004年初這“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呆死壞帳繼續增加到12000億人民幣(其中,中行、建行此次剝離3000億人民幣),2004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又被發現“死洞”就漏掉70多億(參見國家審計局當時報告)。這就是說:自1999—2004年這五年時間裏,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呆死壞帳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事實的結果是,從1999年到現在短短的五年間,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繼續在直線上升,而且盈利水準仍然無法提高。無奈,2004年年初中國政府再次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所以,處於絕對中國市場壟斷地位的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發起了史無前例的“大革命”。
“大革命”能革除體制漏洞嗎?
這就是說:在1999—2004年這五年時間裏,中國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的“呆死壞帳”依然沒有得到生態環境的根本改變和治理。事實的結果是,自1999年到現在短短的五年間,中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繼續在直線上升,而且盈利水準仍然無法實達到世界銀行組織的要求。無奈,2004年初中國政府再次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但這兩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依然沒有好轉。2004年6月29日,中國政府再次為中行、建行剝離不良資產3000億元。有學者因此而估計,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造,至少也需要8000億人民幣以上的新注資本(其中,新注資將需要800億美元左右,再次剝離核銷呆死壞帳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進行徹底改造(有稱這是中國中央政府上“華山”的唯一出路)。
中國政府能這樣一二再、再二三地為這些一統壟斷的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埋單、甩掉包袱就走人嗎?但中國還有另外兩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怎麼辦?還有更多的商業銀行怎麼辦?中央政府可以“注資、甩包”就走人,各級地方政府是否也可以這樣做?除中國國有的中、工、建、農銀行之外,中國各級地方政府擁有的城市商業銀行超過112家(且在不斷的新批增加)是否也可以享受反復“注資”和“剝離呆死壞帳”同等的“國民待遇”?
壟斷的中國金融難長大
若按中國政府此次注資、剝離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同樣“公平、公正”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進行,那麼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則至少也需要8000億人民幣以上的新注資本(其中新注資需要800億美元左右,再次剝離核銷呆死壞帳需要500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誰又敢講,這就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國有商業銀行最後、絕對免費的晚餐呢?關鍵是中國銀行業,需要良性整體的生態環境,為什麼非要把中國對金融、銀行業的全部“雞蛋”,都放進國有壟斷——商業銀行的這一個籃子裏?中國的私人銀行,爭論了20數年,什麼時候能若按走國際化的金融之路也來放行?
到2004年9月底,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為4700多億人民幣,占中國工商銀行總資產52791億元的11.23%,離國際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尚有2—4%的差距。現在首先是,中國工商銀行要甩掉這4700多億(人民幣)不量資產的包袱,再就是由中國國家像對待中行、建行那樣,以外匯注資也最少要500億美元左右。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長期靠政府一統壟斷50多年,但至今永遠沒有長大、還必須靠政府不斷“哺乳”才能生存活下去。中國金融界正處在歷史頂峰的十字路口,2004年底,按著中國加入WTO的進程步驟、中國銀行業就要在大中城市全部向外資開放。但一直都嚴重短缺金融制衡和發展環境的中國銀行業、又短缺絕對源頭的生態發展環境,能良性的生存下去嗎?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2003年度美國《財富》雜誌③有關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只有730萬人口、瑞士第一信貸銀行的一些資料比較。
銀行名稱 營業總收入 (百萬美元) 利潤情況 (百萬美元) 利潤率 (營業收入℅) 按營業額 全球排序
中國工商銀行 19,529 784 4 30
中國銀行 15,031 1,141 8 45
中國建設銀行 13,539 520 4 49
中國農業銀行 10,335 139 1 61
四家國有銀行之和 58,434 2,548 4.2 (平均值)
瑞士第一信貸銀行 52,122 2,126 4 3
走向世界災難與機遇同行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銀行業、長期50多年政府的一統國有壟斷,不僅沒有給中國國家的金融發展與秩序建樹起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使中國銀行業本身產生了源頭的生態機制缺失:一統政府壟斷的商業銀行,讓中國所有的國有商業銀行一心只吊死在“國家注資、政府買單”唯一的一棵樹上,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任何競爭選擇、只有等死的一條路?從只有730萬人口的瑞士國及瑞士第一信貸銀行的發展規模及贏利水準來看,可以清楚知道中國銀行業與國際銀行業的巨大差距。要知道:像瑞士國擁有這樣規模的銀行、在全球銀行業前10名排序中就有兩家,每一年的營業總額都超過1000億美元以上。
中國金融的新動力、新攻勢正由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開始形成,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也將在2005年前後接受脫胎換骨的徹底洗禮。就是完成了中國大型國有控股金融機構的改造,中國金融依然需要在整體金融生態環境中“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藍子裏”的繼續前行,以使中國金融業生成、並發揮出新金融的新動力,而不再形成、積累、打成新的“中國結”。這需要中國政府管制金融的生態環境發生根本的變化,特別是以“政府投資”、政府“批權”的行政與市場經濟環境必須得到根本的改變,若不能轉變則像以往那樣一次、接著再次生成呆死壞帳的老路就可能再次出現,那麼全球、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擔心的中國金融危機就可能會必然爆發。著名中國經濟學家吳敬璉於2004年8月出席在上海召開的“2004中國金融國際年會”發表演講時證實:中國金融風險的陰影已經越來越嚴重,一旦外資銀行分流中國銀行新的儲蓄存款,國有銀行不再擁有稀釋其不良資產的功能,將可能誘發中國的金融危機。
金融“變革”留下歷史懸疑
2004年12月2日,中國《法制晚報》首先披露,中國第一家實施成功改制、等待在全球數個資本股市上市的“中國銀行股份公司”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④和國際資本市場發行規則。據“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的資料顯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代表中國國家持有“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法人、自然人全為一人”,目前是“中國銀行”唯一、獨家壟斷的股東。這就是說,不管是按中國的《公司法》還是按國際資本市場及美國“股份制公司”上市法則,“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都有可能被拒之“公開上市發行股票”門外,因為“獨資、單一股東”企業,事實上已經不是“股份制公司”,不是“股份制有限公司”有什麼資格上市和公開發行股票?美國資本市場,至今沒有任何一家“單一持股”的公司能夠成功上市。
“一股獨當大”,已經被全球的資本市場所證明,是上市公司可能爆發重大災難之源泉。而“單一股本、獨家股東”更是資本市場致命的天災人禍。象在同一地點今天剛剛發生的“中航油5.5億美元巨虧”事件、昨天依然經典的“巴林銀行14億美元巨虧”案等,都與“一股獨大、獨股”有著天然無法遏制的血緣關係。“單一、100%股權公司”的根源在於:沒有全球所有資本市場——“股份制”的生態環境,也就沒有資本市場的“自然制橫”;沒有“資本股份制”制橫的公司,讓其公開上市則風險無限、將拖累所有的資本市場,其給股票資本市場所帶來的災難,將是無可限量、是毀滅性的災難。於是,具有“100%單一股權”結構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想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英國倫頓、香港股市等資本市場公開發行上市,幾乎是絕無可能。“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上市,存在巨大懸疑,除非“中國銀行”也像中國股市的“銀廣夏”那樣,紙裏包火、漫天過海,但這種機率幾乎像美國“安然公司”那樣、結果是遲早也會必然爆發嗎?
有著名評論家分析說,中國銀行股份制為了中國國家最大的核心利益,為了儘快生成或改變中國國家金融的生態環境,完全沒有必要只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來100%的股權、“法人、自然人全為一人”一體,可以讓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旗下、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管轄的國有資本來合股參與,這與國家、與國際社會,最起碼是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了嗎?但中國55年以來沒有金融生態發展、制衡環境什麼時間可以真正生成呢?中國銀行100%資本、股份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獨家壟斷,令全球對中國金融的“變革”產生絕對匪夷所思的尷尬。
與國際資本市場相背離?
而今的中國上市公司與世界發達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股份結構形成實踐和理論嚴重的悖論。如美國最著名的可口可樂公司,其第一絕對大股東巴菲特持股只有8.2%,就是最大的股東。而中國股市、有一個占總股本49%的資本結構規則(中國與WTO規則、中外合資企業中經常使用這樣的規定),通常第一大股東控股51%還嫌不夠,還要絕對出控股達90%、80%或70%,這就聚成了資本股市無法阻擋的絕對風險——像“中航油”那樣根本無法監控和制衡,造成“樹倒猢孫”、全盤皆輸一敗塗地無法化解資本股市的巨大風險。中國資本市場無法抵抗任何風險,長期衰敗,長期長官意志,長期不能與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同步,這無不與這種50數年、長期的策略和資本結構方向事關所致。從理論上來講,化解或減少金融、股市風險的唯一戰略戰術,就是減少或分解股份比率,持股比率越勻,風險則當然最小。正大踏步走向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一股獨大”或“壟斷獨股”是危害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最源頭障礙,若不能解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股份制”的“絕對制衡”問題,象中國巴林事件“中航油”那樣瞬間傾覆,只不過才拉開了資本逃逸的一場序幕——公司體制設置,將成為中國公司長不大、傾覆的最大災難。
2004年新變革改制的“中國銀行”就是這樣,由中國國家中央匯金有限公司“一家獨股”占100%;而新“中國建設銀行”,則本家匯金公司占85.228%,建銀投資占10.653%,東家和本家合股為95.881%,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和上海寶鋼集團各占1.545%,長江電力占1.030%。從以上可以清晰看出:中國銀行業2004年所發起、“脫胎換骨”“變革”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依然沒有擺脫“單一股東”和“一股獨大”、中國計劃經濟55年的陳規惡習。從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國根本還沒有可能用資本股份規則去撬動中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資本管理、“資本說話”的正常體制運行,新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依然有再次做出“呆死壞帳”、“不良資產”黑洞的可能。這說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源頭管理——“資本說話”的根本結構並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理,中國計劃經濟特色的“批權”,依然絕對可能在未來中國金融界大行其道。“中國特色”放縱了中國金融界歷史上最大的“變革”,與其說完成了海外上市的國際資本結構的治理,而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資本市場,也能放“中國銀行”一馬、並讓它網開一面而在數個國際資本市場公開發行上市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10000億地下金融怎樣生死?
——這是中國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對中國20數個省份的地下金融狀況進行實地抽樣調查、由中國一流財經、最高專家們所得出的結論。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的專家們對中國各省市地下金融規模、中小型企業非正規融資規模進行判斷。測算出2003年全中國地下金融(地下信代)的絕對規模在7405億——8164億人民幣之間。據分析,這一數字到2005年則當然會達到10000億人民幣左右。
中國金融業,在55年以來一統絕對國家壟斷之下,至今沒有形成國家金融生態的任何良性環境,除了中國金融信貸的地下交易之外,還有中國金融現匯人民幣的地下市場,由於中國長期55多年沒有私人及集體或私有合作銀行的生存空間,中國地下金融的錢莊、地下銀行在21世紀初期就有報告為8000億人民幣規模,已經形成對中國國家金融管制的一支重要力量。據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以上調查報告對中國20數個省市區的資料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地下金融總規模平均指數為28.7(直金融信代)。這個課題組的報告進一步解釋說:從這個係數的結果來看,中國總體“地下金融”的業務規模占中國正規金融機構經營全部業務規模的近三成。
中國:誰來監管監管者
2004年11月4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出現了“王小石事件”,這為中國國家所有的監督機構都拉響了警報:在中國社會迅速發展、中國經濟蒸蒸日上的今天,由誰來監督中國國家的各級監督者?中國國家審計局局長李金華,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時誠懇的說,“還沒有任何機構能監督監管者”。如中國證監會,中國銀監會、國資委、保監會等等。這次中國證監會的王小石出事了,若不是王小石就憑一個“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名單就可以白花花的黃金萬兩,誰可以說今後李小石、張小石、趙小石們等不照樣可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發洋財”。
以此推而廣之,除了中國證券會出現“王小石事件”之外,中國足球、中國電信、中國金融、中國電力等等所有有監督權力——“批權”的職能部們,不都一樣可以這樣財源滾滾來嗎?2004年9月19日,新成立的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以[銀監發(2004)第59號]檔發出《關於收取銀行業機構監督和業務監管費的通知》,監督機構不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下了一紙批文而設立“業務監管費”收入饢中?不照樣一下進帳25億人民幣?如果中國這些所有的監督機構、只要它們願意設立“批權”的“監管費”(作者注:包括中國銀監會、證監會等等所有的監督機構在內,是中央政府一種絕對壟斷的“政治資源”,以“政治資源”來收取所謂的“監管費”,有源頭理論與實踐的悖論及根本問題而值得商榷。以此而類推,中國保監會、電監會、國家審計局、包括中央紀律監督查委員會等等所有監督管理機構是否都可以自己就為自己批准、設立各種名目的“監管費”?),若回答是肯定的話(事實上完全是“可以”的),它們完全都可以輕而易舉、任意獲得數100億、數1000億、甚至成千上萬億的財源滾滾而來……這種冠冕堂皇的“監管費”,要不要有制約和監督的體制,又由誰來批准和核實、監督呢?難道就是自己批准、自己收取、自己進帳、自己又把它花出去?中國銀監會,開中國“資源壟斷”之一代歷史先河,有沒有中國國家制定法律和人民的權力可以約束這種“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同類們?或都是由他們自己就說話算數、自己就裁判和執行,自己就成為“監督管理”中國經濟、中國金融的法律、規則以及公正執法的執行者和“批權”者呢?
“中國特色”怎融國際資本市場?
2004年12月1日,“一股獨大”“獨家壟斷”中國航空油市場——中國政府在新加坡上市“中航油”公司,以5.5億美元巨虧再次演繹了中國版的“巴林事件”(造成14億美元巨虧損案),再次為上市公司的“一股獨大、沒有制衡”拉響了警報。現在是,中國銀行業不僅僅是要迅速長大、走向國際市場的問題,使中國在加入了WTO之後於2004年底、基本放開國內主要金融市場,還要使中國銀行業良性生長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不能孕育、從而產生中國有生態發展環境的中國金融業,若像中國股票資本市場那樣,中國金融業豈不危在旦夕、害己害人?二十數年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錦上添花,而中國資本股票市場,由一花獨放、到山花爛漫,再到今天——2004年以來,成為21世紀全球資本、經濟市場的絕對凹地、現在到了稀泥糊不上牆、落花流水的地步,中國金融界又何償、怎麼就保障不步其後塵呢?中國股市能夠是,中國金融界焉能不是?!
2004年12月13日,中國主管中國經濟、金融工作的副總理黃菊在參加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工作會議”上代表黨中央發出指示:“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消除影響和制約中央企業、提高品質效益的體制機制障礙。”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掌門人李榮融(國家國資委主任)則強調,“風險控制和管理”是本次會議的第一議題,“真正優秀的企業家,要善於識別風險、規避風險、控制和化解風險,既抓住企業發展的機遇,又防止因外部環境的變化和人為錯誤使企業遭受經濟損失和不利的政治影響”——“中航油”為中國國有大型企業走向海外、走向國際市場敲響了警鐘!
注:
﹡有關全國“人大”審查批准中國“銀行注資”的報導,參見2005年1月10日的《中國經營報》A11版《工行注資靜待人大批准 匯金或以金融債籌資》一文,作者陳靜蕾。
①、分別見2001年中國《銀行家》雜誌總第2期,封面文章《WTO門欄上的中國銀行業》一文及2004年6月30日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資訊聯播》《國家最後的買單? 中行建行剝離3000億不良資產》等報導;
②、見2001年中國《銀行家》雜誌總第2期封面文章《WTO門欄上的中國銀行業》一文。
③、參見美國《財富》(中文版)2003年10月號封面文章“世界500強按行業排名——銀行”。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
第73條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發起人符合法定人數;(二)發起人認繳和社會公開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三)股份發行、籌辦事項符合法律規定;(四)發起人制訂公司章程,並經創立大會通過;(五)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六)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和必要的生產經營條件。
第74條 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可以採取發起設立或者募集設立的方式。發起設立,是指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的全部股份而設立公司。募集設立,是指由發起人認購公司應發行股份的一部分,其餘部分向社會公開募集而設立公司。
第75條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有五人以上為發起人,其中須有過半數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
國有企業改建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可以少於五人,但應當採取募集設立方式。
(特別聲明:作者對本文所著內容與事實,負有不可推卸、當然的法律責任。本文謝絕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轉載、摘編、BBS和上網鏈結。若對本文有任何見解、疑問及評述,請通過Gvv21@hotmail.com回饋聯繫。)
—————————————————————————————————
鞏勝利簡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財經、社會類評論家。其經濟、社會類文章,在海內外廣泛發表。代表作有:《中國“春運”:暴富了誰?掠奪了誰?》《21世紀:生生死死“新經濟”》等。其《來自中國彩電第一品牌的內幕》一文,引發中國1998年6月上海“長虹”股票強烈震盪,《中國投資失敗檔案》《中國金融怎麼了?》《中國股市“黑洞”》《全球911絕對防略》《撩開美國NMD的面紗》《對話全球金融危機》等等,分解了中國和世界經濟的一些重大、根本問題,是系列跟蹤報導《可口可樂有獎銷售揭密》《可口可樂何以有錯不認》《可口可樂“玩”中國人的前前後後》溯源作者而震驚世界。在國際媒體《財富》《新聞週刊》《華爾街日報》及《歐洲時報》等媒體發表過一系列引起廣泛震動的論述,也在中國最高層《國內動態清樣》《改革內參》《人民日報》《南方週末》《世界經濟研究》《財經》等廣泛發表過獨家前沿的經濟、社會類評述、論著。作者的一些前沿文章,反應了國際、中國社會的一些尖端問題而著稱,引起中國最高當局強烈關注,也引起國際、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強烈關注,被稱為“具有駕馭中國語言文字與事件最可怕功力”。作者是中國經貿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專家級會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社特約 “資深中國問題學家”,是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著名中青年學者。
欲知學者鞏勝利的一些重要文獻,請點擊以下國際網路鏈結:
//www.google.com/search?q=%E5%B7%A9%E8%83%9C%E5%88%A9&ie=UTF-8&oe=UTF-8&hl=zh-CN&lr=
──轉載自《議報》第190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