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日報導】台灣部落格現象專題(中央社記者林鼎堯台北二日電)「網誌」、「博客」、「部落格」,不管用哪種譯名稱呼,「blog」這種個人媒體的數量都已在國內外迅速增加,資訊交流因此更加迅速多元,影響力如野火燎原般,一發不可收拾。
自去年下半年起,由於「蕃薯藤」、「無名小站」等熱門網站開始提供免費網路空間供人架設部落格,發表網誌的人暴增,保守估計,台灣應該已有超過十萬個部落格。
部落格的發表形式類似日記,因此也被稱為「網路日誌」,簡稱「網誌」,中國則直接音譯為「博客」。
部落格的架設技術簡單,作者一人擁有一個可發表文字、圖像的平台,還可藉由「迴響」、「引用」和RSS等功能串連,迅速得知其他網誌上的最新圖文,等於同時掌握許多最新報導。
因屬個人媒體,每個網誌的特性各有不同。有些作者喜歡發表對生活周遭事物的感覺,有些專門提出對個人喜好事物的評論,也有些想以言論改變社會。
綜合來看,網誌作者的動機相當複雜,但目的大多可歸至一個方向:與人溝通。
曾在蕃薯藤任職的徐子涵,自兩年多年前開始寫部落格後,網路讀者迅速累積,只要在Google搜尋引擎打上「部落格」三個字,總可以在前三頁看到他的網誌。(註:使用Google作關鍵字搜尋時,會依Page Rank排名列出結果,通常越前面的網頁越能代表這個關鍵字。另外,徐子涵由於個人因素,已不再撰寫網誌。)
徐子涵表示,會接觸部落格,一方面是喜歡追最新的東西,一方面是想呼籲大家注重摩托車安全議題,發覺部落格的媒介特性後,就積極實驗、發掘新的訊息傳播模式。
在中國網站資料中,任職台灣某基金會公關人員的黃小黛所寫的部落格在華文世界排名前十名。她說,最初只想用文字吐納生命的感覺,將所感保存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而那個地方恰巧是網路而已。
黃小黛說,寫網誌對她的好處在於認識許多被她作品吸引的讀者,由此與人互動,引發更多的感覺。
網誌推廣人士李士傑表示,部落格可使一個人同時不刻意地與許多對象資訊交流,加速溝通過程,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
部落格除了是一種全新的個人資訊交流方式外,由於作者、讀者越來越多,網誌輿論力量也隨之增強。
國外的部落格與主流媒體互動頻繁,巴格達的網誌作家曾在美伊戰爭時成為媒體邀稿對象;美國網誌作家的指正,間接造成CBS主播丹拉瑟下台。台灣方面,網誌又將對傳統媒體造成何種影響?
身兼破報總編輯的黃孫權指出,傳統媒體現在要僱用數十位編輯、記者,未來如果網誌作家夠多、寫的東西夠專業,媒體可能僅需一些優秀編輯挑選部落格的稿,每個網誌都可以是一家通訊社。
知名網誌作家、現任中時晚報記者的李怡志對此略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當新聞協同作戰、需要十幾位記者合作採訪時,網誌作家可能會力有未逮,但民眾和媒體從業人員的分界將日益模糊,將有更多媒體以部落格為稿源。
報界出身的網誌作家「奶爸」張育章則說,部落格與主流媒體的互動,將使訊息更多元、專業,只是台灣市場不大,可能養不出專業網誌作家。
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專案經理的李士傑表示,網誌將在訊息交流方面帶來巨大影響,言論將可迅速導入,知識將可迅速累積,進而紓緩民眾與媒體間的資訊不平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