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帳率跌風險反增 國資銀行改革艱險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倫綜合報導)面對不良資產高壘、資本充足率低下,中國國資銀行計劃透上市吸納資金,以擺脫困境。由於A股市場疲軟,內地銀行紛紛瞄準海外資本市場。
  
鑒於國際社會普遍規定上市銀行的不良資產不得超出10%、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國資銀行近年來使出渾身解數,令不良資產率在短時間內大幅下跌。面對國有銀行日益亮麗的成績單,有專業人士擔憂,有關銀行對於不良資產的處理手法,不僅無實質提升銀行質素,更有可能增大未來風險,引發金融危機。

不良資產率跌速驚人
  
近年來,四大國有銀行均推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削減不良資產率列為工作重點,壞帳比例應聲急跌,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中國銀行在2004年不良資產率勁跌11.16個百分點,由2003年底的16.28%,降至2004年底的5.12%。
  
建設銀行業也在6個月的時間內將壞帳比率從2003年底的9%以上,降至去年上半年的3.08%。
  
工商銀行,2003年末不良貸款率為21.24%,通過核銷、轉售等方法一舉將不良貸款率降至2004年末的19.1%左右。
  
數據顯示,中資銀行減少壞帳比例大多靠稀釋、剝離與核銷幾條途徑,而非建立在實質性的銀行營運與治理的改善。

減壞帳捷徑一 ── 稀釋
  
據內地《財經時報》報導,國資銀行普遍通過做大貸款總金額,來相對降低不良貸款率。但實質是,新的不良貸款繼續產生,在眾多國有銀行使用相同招數時,銀行間容易出現非理性拼比,影響銀行長期效益。
  
報導說,中資銀行通過大力發行票據與投放貸款做大貸款總額分母。為吸引客戶,盡早達標上市,各銀行不惜降低貼現拼比,不看經濟效益。
  
另外,有政府擔保、長期的基礎建設項目──不管項目是否賺錢,相關貸款受到中資銀行的追捧。因為此類貸款,不僅可令貸款額增大,由於期限長,短期內不會出現不良貸款,有助降低目前帳面的不良資產比例。
  
報導舉了上海的磁懸浮列車項目為例。有專家計算後斷定,即使列車24小時運轉,趟趟客滿,也難做到保本,但各銀行依然「趨之若鶩」。
  
去年國有銀行大規模發行次級債券融資。分析師在華爾街日報上評論,中國允許其他銀行購買上述次級債券的做法,與國際慣例相左。因為國際間普遍認為,銀行持有另一家銀行的次級債券會損害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分析師認為,這顯示國有銀行為補充資本金,已不惜任何代價。

減壞帳捷徑二 ── 剝離與核銷
  
此方式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公司,將公司債務一次性剝離給集團總公司,使股份公司不良貸款率降至上市銀行的標準。另外,四大國有銀行的集團總公司同樣將不良資產剝離給國家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實質上沒有消失,只是轉手。人民網慧豐專欄近日撰文警告,這種做法隱患極大。因為這些不良資產事實上並沒有被消化,帶來的損失最後可能還是需要大家承擔。再者,集團掌握股份公司的控制權,股份公司難脫干係。作者相信,這也許是為甚麼當初許多國有企業上市後,屢屢被大股東侵佔資金、剝奪利益的背後原因。
  
另外,1999年,財政部成立的四間國家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了四大國有銀行剝離的1.4萬億不良資產。一年前,1998年,財政部剛發行了2700億人民幣特別國債,補充四大商業銀行的資本金。2003年,中國政府動用外匯儲備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補充資本金,兩行的原有資本金用於核銷不良貸款損失。在過去幾年中,四大國資商業銀行核銷損失接近兩萬億。

治標不治本 銀行壞帳恐成金融黑洞
  
金融專家吳敬璉在2004年國際金融年會上發言指出,國資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一半以上是因為貸款餘額的大幅增加所致,而且在新增貸款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極快,其中有多少是不良貸款很難說。吳敬璉憂慮,再過兩年,中國就將向外資銀行開放全部人民幣業務,新的儲蓄存款一旦被外資銀行分流,國內銀行不再擁有稀釋不良資產的手段,有可能誘發金融危機。
  
中國經營報今年初報導證實,剔除轉售和核銷因素,幾大國有銀行去年不良貸款有增無減。金融界專業人士指出,宏觀調控後,一些大型投資項目遭到清理整頓,若這些項目被暫緩或取消,又會形成一批新的不良貸款。專業人士認為,銀行的不良資產恐怕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如果決定不良資產居高不下的制度方面的原因不解決,反覆剝離不良資產也可能無濟於事,反而形成一個金融黑洞。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市場擔心央行升息  不愛申購長天期定存單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張恩照遭扣查辭職
中國期盼世行新行長傾聽發展中國家聲音
提名波頓和沃佛維茨  布什向國際展現強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