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7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 東區海底隧道5月起加價,如何紓緩紅隧的塞車再次受到關注,當局目前正研究三個方案。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表示,當局正研究主要三個方案,令到海底隧道的交通流量更為平均,方案包括﹕一、回購東隧和西隧或將紅隧售予兩隧道的股東﹔二、以紅磡海底隧道收益補貼東隧西隧﹔三、延長東隧及西隧的專營權以紓緩加價壓力等。不過,廖秀冬強調,現階段「十畫未有一撇」。
廖秀冬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自上任運輸局長起,政府一直研究如何以財務及交通管理安排,令海底隧道的交通流量更為平均﹔而政府的原則是,「既能保障公眾的利益,又要不損害東隧及西隧兩條隧道的股東及合約精神」。由於3條隧道各有不同背景及營運模式(見圖),問題複雜,其間研究了很多方案,當中又發生東隧因加價不遂而引起的仲裁,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都未有結果。
廖秀冬表示,研究中主要有3個方案,包括﹕以紅隧的收益補貼另外兩條私人隧道、延長兩條私人隧道的專營權以紓緩加價壓力,以及政府回購兩條隧道或將紅隧售予兩隧道的股東。她強調,政府對任何方案均持開放態度,但現階段仍未委任任何人為隧道估價。
她進一步說,在回購兩條隧道或將紅隧出售的方案中,若回購東隧及西隧,必會涉及價錢的問題,有關價格必須雙方同意,因現時的合約中並無定出回購條件。若出售紅隧,則會涉及日後的壟斷情,故「可加可減」機制是有必要。
至於將紅隧的收益互相補貼的方案,廖秀冬表示,紅隧已隨「五隧一橋」證券化,政府能否用有關收益補貼其他隧道仍待研究。而延長專營權,則有助營運者攤分收取利潤年期,紓緩加隧道費壓力,但當局要詳細研究。她強調,以價格作為平均3隧車流量的工具有一定效用,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案,均應引入「可加可減」機制,令隧道費的調整有所依據。
不過,消息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要透過財務方案來處理3條隧道的交通流量,有很多技術困難,例如用紅隧的收益補貼其餘兩條隧道,將存在公允問題,因不少人每天可能只用紅隧﹔以及會被質疑是否牴觸「五隧一橋」發債時的承諾。
消息人士續稱,即使不用現金交易,以換股形式進行,也涉及3條隧道估值的複雜問題,以及怎樣才找到買賣雙方都接受的價錢,因此他形容議員簡單地想用低價向隧道公司購買兩條隧道,然後逼政府收取低廉隧道費,只是一廂情願。
另外,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馬時亨在商台節目《左右大局》中表示,政府現時就3條隧道如何合併的問題未有結論,現仍未到要估價購隧道的階段,現時研究仍非常初步。他又稱,如果涉及收購,環運局會知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對於中信泰富稱,若紅隧價錢合適,會考慮收購,馬時亨稱﹕「這個是政府資產,市民資產,如果有人出價,我們都會看得好緊,不會賤賣的。」現時3條海底隧道的行車流量極不平均,當中以政府擁有的紅隧流量最多,平均每天逾12萬架次,超過設計最高流量﹔東隧則為76,000架次﹔隧道費最貴的西隧則只有4萬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