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個人資料外洩 有撇步!

人氣 31
標籤: ,

【大紀元3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秦雅蘭/台北報導 攝影/記者潘少棠)第一名模林志玲手機送修,與人氣偶像言承旭親密出遊浴袍照意外曝光!好萊塢最具爭議的話題女王帕麗斯希爾頓,手機裡與另一女星的半裸親吻鏡頭。

目前也在網路上被披露……,每天使用手機打電話、發送簡訊,手機可說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的科技產品,而照相手機入侵市場之後,手機拍照、寫日記更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私人號碼、來電紀錄、親密訊息、照片全都儲存在一個手掌大小的機器裡,這些個人貼身資訊一旦被侵入破解,隱私與安全性將受到極大的挑戰,該怎麼防範於未然?有些技巧你不能不知道!

1.啟動保密機制
 
最陽春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設定手機的保密碼(security code )與SIM卡PIN碼(PIN code )。

設定SIM卡PIN碼的目的是為了避免SIM卡遺失後遭別人盜打。一般來說,每家系統業者所提供的PIN碼預設值都不同,消費者可自行更改,只要在功能選項中設定好之後,一旦開機就得輸入密碼,其餘免談!

至於手機保密碼是用來防止手機在未經同意之下被他人使用,每一家手機廠商的原始設定值都不同,消費者可自行變更或啟動保密碼功能,如果更換另一張SIM卡,手機就會要求使用者輸入保密碼進行確認。

這兩種密碼都提供了最基礎的安全防護,然而大多數人似乎還覺得太「麻煩」,忽略了最簡單的自我保密方式。

2.選擇辨認主人的手機

個人密碼雖然是道安全防線,但只要密碼外流,秘密資料也只有被「直擊」的份兒。如果你的手機裡藏了很多機密資料,建議可以選擇具保密功能的手機。像是更保障個人隱私的指紋辨識手機,使用感應晶片辨識使用者的指紋,以獨一無二的生物密碼做為鑰匙,鎖住你的秘密資訊,閒人勿進!

Pantech去年推出了指紋辨識手機Z1,除了可以指紋辨識開關機以外,對於私人的電話簿、簡訊、對話紀錄與照片都能加密上鎖,連內建的多媒體遊戲也可以指紋操控,非常有意思。

光認指紋還不夠,日本最近出現一款辨認人臉的手機更炫!必須先拍攝一張臉部照片儲存在手機裡,之後手機會自動上鎖,待使用時再拍攝一張臉部照片,經過手機掃瞄確認後(辨認時間僅需一秒 )才能夠進入系統操作。掃瞄辨認的標準是照片上的五官比例,如鼻、口的距離與兩眼寬度,據測試結果,其辨識率達到99%,科技把攝影功能變成手機安全的守門人,個人資料更有保障。

3.時常輸出手機資料

除了手機端的保密之外,也不能忘了自我保護!最有效的可行之道是經常將手機裡頭的資料傳出,保持手機記憶體的「清白」,既然沒有東西可看,當然也就沒有所謂安全性問題!這一點,想必林志玲現在已經學會了!

目前手機對PC端的傳輸方法有三種,USB傳輸、紅外線及藍芽傳輸,行動族可以利用這三種方式,將個人資料傳送到電腦中。而智慧型手機具備與電腦資訊同步功能,一旦接通,無須耗費多餘時塚擇、傳輸,所有手機裡的小秘密一一在PC裡重現,不必擔心漏失任何一個重要紀錄;此時再選擇手機裡「回復原廠設定」選項,回復之後便一切如新,免去你所有被偷看、倒拷的惡夢。

而Nokia也提供手機使用者下載免費的PC Suite應用軟體,提供特定的儲存程式,以上述三種傳輸模式進行手機與電腦間資料同步化,通訊錄、手機設定、行事曆或待辦事項等資料,甚至是每一則文字簡訊,都可透過PC Suite程式傳送到電腦中存檔,隨時進行手機資料的儲存與更新。

玩家秘技 讓手機與電腦發生關係

目前手機端與PC端的傳輸方法有三種:USB傳輸、紅外線及藍芽傳輸,使用者可依個人電子裝置或習慣選擇運用,一般來說,紅外線是最普遍簡單、省事又省錢的方式。

USB傳輸:使用原廠包裝內附的USB線或另外購買的傳輸線都行,連接手機與PC兩端之後,即可進行彼此資料傳輸。比較麻煩的是,使用USB傳輸通常需要在PC上灌入所需的驅動程式與軟體。

紅外線傳輸:目前大多數手機、電腦都具備了紅外線傳輸功能,使用時只要將兩端的紅外線埠平行對準了,開啟任一端的電腦紅外線傳輸功能後,即可開始進行傳輸。唯一要注意的是紅外線埠必須近距離對準,否則會出現無法傳送的問題。
 
藍芽傳輸:要透過藍芽傳輸,需要具備藍芽手機與支援藍芽的PC或其他儲存工具,開啟藍芽傳輸功能,兩端成功連接之後即可傳輸。但第一次使用時可能需要先進行藍芽配對動作。

專家叮嚀 Bill/多普達市場行銷總監

別以為把照片或資料刪除了就能一勞永逸,即使手機裡的資料已刪除,在一定期限內還是會被隱藏在記憶體保護區內,看不見,但依然存在!

已刪除的資料被儲存在隱藏區期間,只要經過特殊處理都還是能被讀出,一直到記憶體寫滿、被更新的資料覆蓋才告危機解除。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林志玲 暴龍浴袍照 是3年前出遊拍的
林志玲言承旭親昵照外泄 后台模特穿浴袍?
李聖傑不敢和言承旭比帥
提到言承旭 林志玲馬上閉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