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長生台北特稿)一個威爾斯白人軍官和一個牙買加土著女子所生的加勒比海歌手去世將近二十四年後,遙遠的衣索比亞為他的六十歲冥誕舉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盛大紀念活動,在他的家鄉牙買加,紀念慶典更長達一年,是誰有此殊榮?
他是第三世界歷來第一個超級巨星,把西印度島嶼的街頭旋律推到流行音樂主流、專為受壓迫族群嗆聲的雷鬼樂之父巴布馬利(Bob Marley)。 這是巴布馬利的生日慶祝活動首次在家鄉牙買加以外的地點舉行。估計大約有四十萬人|多半是外國觀光客|從二月初開始湧入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參加各項紀念活動,這些熱情的參與者包括了拉斯達教派(Rastafari)的信徒以及雷鬼樂的愛好者。
拉斯達教派是一個結合基督教和猶太教教義的宗教,奉衣索比亞前國王塞拉西為精神領袖,而出生牙買加的巴布馬利一生篤信拉斯達教,甚至把衣索比亞視為他的「精神家鄉」,因此他的家人相信,在這裡舉辦他的六十歲生日活動,必定最符合他的心願。
這些活動包括開幕儀式、多場演唱會、演講、展覽會以及為南亞海嘯災民募款等活動。
在他的家鄉,以巴布馬利|雷鬼樂作為賣點的觀光業在過去二十年來,早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產業,牙買加總理派特森在二月初宣布,全國紀念巴布馬利六十冥誕的盛大活動將持續一整年。
其實,許多牙買加民眾早已經把巴布馬利視為民族英雄,或視為先知。由於他的歌曲傳達了爭取自由與人權的強烈訊息,許多樂評人更把他視為一個「革命藝術家」。
然而,巴布也和六○、七○年代其他的超級巨星,如Jim Morrison、Jimi Hedrix、Janis Joplin一樣,璀燦一時卻英年早逝,只留下短短三十六年的傳奇。
巴布出生於一九四五年二月六日,母親是一個十八歲的黑人女子,父親是英國西印度兵團的軍需官,出生那年,父親已經五十歲。
他在金斯頓市的貧民區長大,深受當地「斯卡樂」(Ska)和街頭雷鬼旋律的影響,在十六歲那年,他錄製了他的第一首歌曲。
四年後,他和邦尼李文史東(Bunny Livingstone)、彼得陶許(Peter Tosh)以及其他人合組了 TheWailers樂團,但直到他們的一九七三年專輯「Catch aFire」推出之後,雷鬼樂才開始在全球風行。而李文史東和陶許兩人後來也成為雷鬼樂的名歌手。
一九六六年十月,他結束短暫的美國之行返回家鄉後,首次接觸拉斯達教,成為一個狂熱信徒,也成為這個教派的傳教士,他的歌曲的靈魂多半是這個教派的教義。不久他在衣索比亞教會受洗,取了教名伯翰.塞拉西(Berhane Selassie)。
拉斯達教雖然倡議全人類友好與和平,但也有不少引發爭議之處,包括以吸大麻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禁止剪髮、禁止飲酒和生病不得就醫等。
一九七二年,逐漸闖出名聲的The Wailers和出名的Island Records簽訂合約,對一家國際唱片公司和一個雷鬼樂團來說,這是一項空前創舉。雷鬼樂團首次獲得和搖滾樂團相同的待遇,從此可以運用最佳的錄音設備。在此之前,流行音樂界多半認為,雷鬼樂只能以單曲唱片的方式發售,或是錄製成品質低劣的唱片。簽訂合約後,雷鬼樂的地位提高了,而巴布馬利的音樂也開始打進國際樂壇。
走紅全球後,巴布馬利的影響力超越了牙買加的流行文化,他也經常就政治議題發表言論。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他遭人行刺,身上中了兩槍,但逃過一劫。有人認為,這個案子應該是出於政治動機。
五個月之後,巴布還促成了牙買加政壇的大和解,讓當時的總理曼利與當時的反對黨領袖希加公開握手言和,不論兩人心態如何,一個流行歌手的影響力至此可說已經發揮頂點。
次年,巴布馬利發現他的右腳趾有一道傷口,起先他以為是踢足球時受傷,但最後卻診斷出他患了皮膚癌。
由於宗教信仰之故,他拒絕就醫。一九八○年,他首次在非洲舉行演唱會,還參加了辛巴威的獨立慶典。但年底在紐約演唱時在台上昏倒,診斷後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肺和肝。次年五月十一日,他病逝於邁阿密,得年三十六。
巴布馬利的歌曲經常充滿批判和打抱不平的意味,如Buffalo Soldier、但也有光明面的Everything’sgonna be Allright,宗教味道濃厚的Redemption Song和有點偏見的No Woman,No Cry。
他的I Shot the Sheriff經過英國超級歌星艾瑞克萊普頓翻唱後更紅偏全球,但帶有濃濃拉斯達教義的Get up,Stand up可能是最出名的代表作,這首歌已經成為全世界受壓迫者的「國歌」。
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巴布馬利的雷鬼旋律從美洲紅到非洲,再紅到亞洲。到一九九○年代,他的獨家商標辮子頭已經從反文化象徵變成好萊塢的主流裝扮。這樣的變化,豈是當初任何樂評家所能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