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2日訊】在林林總總的獎項很難保證其公正性的時代,高耀洁醫生的《一万封信:我所見聞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現狀》獲得“首屆華語圖書傳媒大獎”的年度大獎,大概是不會有多少爭議的。
与那些“藏之名山,傳之不朽”的大著不一樣,這本書的力量是在書之外,它關注的是當下,是真問題,是一個曾被忽略、被漠視卻不能不正視的特殊人群。它帶來的震撼首先是將艾滋人群自己的聲音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讓世界听到他們真實的聲音,看到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況,他們自己的心態与想法。這是貼近地面,貼近人類自身命運,以生命書寫的大書,其意義遠遠超過了文字本身。即使編輯上的粗糙也遮掩不住它的价值,這不是書齋里的從容言說、游刃有余,不是講堂上的酣暢淋漓、揮洒自如,更不是凌空虛蹈或卿卿我我的文學抒情,其中凝結著一個具有深摯人道主義情怀的醫生,在她生命的黃昏全部的心血,是她使這些分散的、微弱的甚至卑下的聲音有了公開表達的机會,生与死,悲与歡,當一部分人陷入不幸的境地時,人類應該听到他們的聲音,通過高耀洁老人持續不斷的工作(這當中無疑也包含了桂世恩教授及其他許多人的努力),這個曾被遺忘、被遮蔽的艾滋人群最終浮出了水面。從這個角度說,她所做的一切早就超越了醫生這個職業角色。
大約2001年的冬天,我就寫過一篇題為《高耀洁:德蘭修女的影子》的小文,那時愛滋病人群的境況尚未引起全社會乃至政府的關注,高耀洁几乎是孤身一人,而且完全自費投入到艾滋病的防治、艾滋孤儿的救助行動當中。正是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世人才對河南農村艾滋病的疫情有了初步了解,艾滋人群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從1996年至今,十年的時光流逝了,高耀洁已年近八十,但透過她臉上的滄桑和堅毅的目光,我們一點也不感覺她已經老了,在這條路上她還將繼續走下去。十年來,她不僅以古稀之年自覺、自愿地救治所能接触到的愛滋病人,而且竭盡所能地呼吁政府和全社會正視某些貧困農村因獻血導致艾滋病傳播的事實。在她簡陋的家中,記者曾經看到——除了堆滿防治艾滋病的資料,只有几件陳舊的家具,甚至連暖气都沒有,僅僅靠一只小煤爐取暖。在中國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凍之中,她只能湊在小煤爐旁寫稿,而且她還要以退休工資以及微薄的稿費資助數十個乃至更多艾滋病人的孤儿上學、生活。近几年來,高耀洁陸續獲得了國內外的多种獎項、榮譽,但她几乎毫不猶豫地把這些獎金用來大量印刷《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等書籍資料,她多年如一日、自費印制艾滋病防治的宣傳資料已不計其數,全部都是以各种形式免費向社會發放。而她自己卻甘愿堅守清貧的生活,并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情。像這樣超脫于物欲之外的精神境界,這樣純粹的生命境界,与那些一擲千金的奢華、追求寶馬香車的時尚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她的選擇顯示出了人性中最高貴的一面,這些人性的光芒照亮的不僅是那些受她救治、救助過的艾滋病患者或孤儿,也照亮了并未直接受惠于她的人們靈魂深處的陰暗与潮濕。在她的身上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德蘭修女的影子,盡管她所做的可能沒有德蘭修女那么多,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也完全不同,但我相信高貴的靈魂都是相通的,她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基于“美麗的微笑与愛”,那是一种人類的大愛。德蘭修女因此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尊重人,尊重他或她的尊嚴和生來就有的价值。最孤獨的人、最可怜的人和快要死的人都得到她的同情,而這种同情不是以恩賜的態度,而是以對人的尊重為基礎的。”同樣,高耀洁為我們挽回的正是做人的尊嚴和价值,以及作為人類的榮譽。也正是有了她們這些人的存在,我們才會對万物之靈長繼續充滿信心,人類社會才有不滅的希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