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綜合報導)中國從1993年起成為一個主要石油進口國,石油外交成了中國對外關係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40%,而印度已高達70%,在中國海外找油多年後,印度正在迅速趕上,與中國激烈爭奪油源。
■中印石油之爭
在俄羅斯、蘇丹、委內瑞拉、越南、緬甸和整個西部非洲……幾乎每個能源富國,都同時成為中印兩國能源外交的目標。英國 《金融時報》評論說,中印海外能源遭遇戰已是不可避免。現在幾乎每週都有印度或中國公司宣佈類似的能源交易,這兩個亞洲新興的經濟大國為保證燃料供給的競賽確實已經展開。
中印兩國“尋油”,誰擁有更多的優勢呢?普遍的觀點是,中國擁有陸上能源外交的有利地理位置。在北方,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相鄰;在南方,南海是通往日本和韓國的主要能源運輸通道;在非洲,中國還擁有7個合作項目。而印度雖然在它的“後院”與孟加拉這樣的天然氣大國為鄰,但在陸上卻由於受“老對手”巴基斯坦所限,使它很難獲得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能源。
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接受 [ 北京晨報 ]’}記者採訪時分析說,其實很難對中印兩國在能源外交上的優勢和劣勢做出明確區分,“和單純的石油買賣不一樣,大型的石油開採項目保障的是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穩定,涉及到更多的政治較量,這不是單憑地理因素就可以決定的”。 他舉出了中國在俄羅斯尋建“安大線”未果的例子,這條石油管線歷經數次企業談判和政府努力,最終卻因日本加入角逐而基本夭折。
■印度對石油更“饑渴”
6%至10%的高速經濟增長使得兩國對能源的需求飛速上升,事實上,印度更“饑渴”些。資料表明,。而印度自從二戰以來就一直是能源進口國。中國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印度三分之二的石油仰仗國際市場。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預計,在未來15年時間裏,印度的石油需求可能增長一倍以上。
■競爭之中也有合作
“除了競爭,在尋找能源的問題上,中印兩國也必須考慮合作。”查道炯分析,這是因為國際油價高漲。曾經在去年突破5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在過去的十天裏繼續升溫,觸及了55美元/桶的高點。如果一味地競爭,雙方勢必都會難以承受不斷飆升的油價。
新加坡《海峽時報》評論說,中國和印度有可能於今後30年在世界主要產油區,比如中東,結成重要的戰略聯盟。
“合作的苗頭去年已經開始,現在也成為中印兩國正在努力的方向”,據查道炯介紹,去年11月,印度聯合中、日、韓在新德里召開會議以謀求結盟和中東石油商談判,以求降低石油溢價。“現在能源合作的輿論早已在中印兩國存在,但是做起來卻很難。”查道炯同時也指出,原因在於能源是個涉及國家戰略的敏感話題。
■中共為奪石油不惜代價
資料顯示,中共為爭取能源,想盡了各種辦法。為進口蘇丹的原油,中共出售大批武器給蘇丹政府以支持長達二十多年的內戰;為開採伊朗油田,中共反對將伊朗的核武問題交給安理會討論。為迎合俄羅斯。中共對俄國侵佔中國領土採取承認態度,並從俄國大量購買武器。1994年中俄達成安大線油管協議,2003年5月胡錦濤訪俄簽署協定,但九月俄國態度轉變,轉而與日本合作興建泰納線油管,讓中共大失所望,不得不另尋途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