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日訊】在地下沉寂千年的隋唐灞河古橋在2004年9月的一次洪水後暴露於河面,吸引專家學者的關注,專家表示,它爲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史、科技史和隋唐史以及灞河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物證。目前有關單已對11座橋墩及古迹遺址進行保護及重建。
據新華網報導,2004年9月,西安灞河水驟漲,持續了幾個小時的洪水過後,河灘上赫然露出11個狀若船形的橋墩。據專家考證,該橋建于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爲宏大、橋面跨度最長的多孔石拱橋。
11座橋礅巋然屹立在奔涌的河水裏,造型爲船形,東西方向放置,南北兩端呈尖狀,有分水尖,其中10座現身明顯的橋墩均爲青石襯底,青石之間以鉚釘連結,最北頭的一個橋墩迎水的是一個長約50 公分的石刻龍頭,綫條粗獷,栩栩如生。每個橋礅寬約3米,橋墩與橋墩之間間隔約6米,東西橫跨灞河約80多米長,可以想見當年灞橋的壯觀景色。
古往今來,灞橋是連接八百里秦川與中原大地的交通要道。據記載,灞河上建橋始于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爲灞水,幷于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唐時,灞橋上設立驛站,長安人送別親友,都要來到灞橋,折柳惜別。@(//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