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8日訊】
你喝水、車喝油,市面油品千百種!
如何選?如何購?瞭解油品最受用!
身為『車主』,保養愛車的最高『機』密在於『油』!
認識機油從這裡開始
目前市面上機油不論是在品牌、等級、黏度指數、價格等,可說是種類非常多,身為消費者的您,是否在選購時常常無所適從呢?或者,常聽人家說這種機油非常優、非常好用,您也就熱烈地加入這一窩蜂的搶購熱潮;事實上您對機油的認知有多少呢? 什麼等級和黏度指數的機油才適合您的愛車呢? 且讓我們從機油的基本認知開始吧!
機油與引擎的關係
一般來說,機油的好壞會影響引擎各方面的表現達 20%,您知道汽車的引擎為什麼需要使用機油嗎?那是因為引擎構造精密複雜,零件間的密合度高、間隙小,所以需要使用具有黏度的機油來提供潤滑,這樣才能減少引擎的磨耗,發揮引擎原始設計的最大性能;要讓精密引擎得到充分的保護,而且必須兼顧汽車在啟動時瞬間、啟動後引擎未達工作溫度的狀態、及到達工作溫度後接下來面對引擎持續高溫的運作等,機油能夠有效地潤滑,以減少引擎內部機件的磨耗,這就是機油的功效所在。
機油種類有哪些
礦物油
總體來說,市面上機油販售價格較為低廉大都屬於礦物油,基本上這類機油產品有的可能只是印上multi-grade的英文字,意思是『複級機油』,但是也有的機油產品上面並沒有印有上述的英文標示。而礦物油之所以被稱之為礦物油,乃在於此類機油是直接由地底下挖出的原油,然後再加以提煉而成,這就是礦物油的由來。
事實上礦物油由於其中的分子結構存在著部份的支鏈,而這些存在的支鏈往往在潤滑過程中卻容易發生斷裂,因此在激烈的操駕情況下,較為容易產生機油裂解變質。
半合成機油
這類機油介於礦物油與全合成油之間,當我們在察看此類油品的包裝時,通常上面會印有Synthetic﹑Semi-Synthetic或者是德文SYNTHESE的標示,而不論是英文或德文,其意思都是『半合成機油』或簡稱為『合成油』。半合成機油通常是由礦物油以及部份的合成油依照廠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當然其中也會添加特別的物質來提昇油質。
一般來說,半合成機油的油質還算頗佳,唯獨在選購時品牌、種類眾多,也可能是水貨、存貨,這樣一來機油長時間的存放將有可能發生油品變質的情況,所以身為『車主』的您,最好為愛車選購知名度較高的大廠牌機油產品,如此也較有保障。
全合成機油
全合成機油顧名思義就是完全都是100%合成的機油,以現今市面上販售的機油來說,由於各家機油廠商在技術上﹑實用上﹑價位上等各層面的競爭,所以目前產品的主力大都是屬全合成機油,而這類機油的包裝往往會見到100%Synthetic、FullSynthetic或是德文VOLL SYNTHESE之類的標示,其字義代表著『全合成機油』,而關於全合成機油的製造,當然就是廠商在實驗室內經由化學變化製造而成,這稱之為『合成基礎油』。但是我們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全合成機油或許應該稱為潤滑脂,這是因為原油在幾經化學改變及添加多種特殊物質時,已可展現抗老化、抗磨損、抗泡劑、清淨、流動率快等多項功能,所以價位上會比一般的機油來的高,而且油的品質也可控制得很好。
黏度指數如何看
我們常常在汽車精品百貨看到機油的包裝上面5W-50或10W-40等的數字標示,這些數字標示應該如何看呢?首先,我們先從W來解釋:W代表著Winter冬天之意,在配合前一個數字則代表低溫時的黏度,後面的數字則代表著高溫的數字,而後面的數字愈大則表示黏度愈高,我們都知道:車輛在低溫啟動時,這一瞬間是機件磨損是程度最大的,所以這時需要某一程度的流動性來提供瞬間的潤滑,由此可知黏度高的機油就是『膏』,但是請不要藉由黏度指數來評判機油的好壞,對於機油廠商來說,各家都有其獨特的秘方,所以就算黏度指數相同,可能其潤 滑令也不同。
以台灣地區為例:10W、15W即可提供優良的冷車啟動能力,而低至0W、5W者,雖然有更優良的低溫啟動能力,不過在價錢上!嘿!嘿!當然就有點給它貴的啦!
認證標示
目前來說,市面上絕大部份的機油包裝都是標有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de美國石油協會,簡稱API。或者是SAE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The Society of AutomotiveEngineer)及歐洲石油聯盟ACEA,以及其他如車廠認證、新成立的檢測單位ILSAC,以API車用機油的標準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商業用油(Commerical Oil),如中大型卡車、巴士、工程車等所用的機油,這些車輛大都以柴油做為燃料,所以以C字頭來代表,如CC、CD、CE、CF等,二是一般加油站或汽車精品百貨所販售的機油,通常使用於小轎車且是汽油引擎的車輛上,以S字頭為代表,如SF、SG、SH、SJ等級。
不論是哪一種認證標準,各家機油廠商都是為了證明其產品的品質,所以將預備上市的機油送至這些具有公信力的測試機關測試,藉此作為一罐機油優劣的最佳 參考指標。
──轉載自《汽車日報網站》(//www.autonet.com.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