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於國香港十八日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在香港表示,80年代的中國開始經濟改革,貧窮問題得以改善。但90年代貧窮的改善逐漸放緩,目前中國貧窮問題雖已改善不少,不過,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
1998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阿馬蒂亞.森昨天在亞洲協會香港分會午餐會上演講指出,中國的貧窮問題近年已改善,但若要真正脫貧,應集中做好醫療及教育制度。
他說,要界定一個人或國家是否貧窮,除了實質及相對收入,應同時考慮到個人及國家的工作與生存能力,以及個人能否按自己理想而生活。
他過去的研究指出,「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同時,「自由是促進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他所指的自由包括不受經濟束縛、不因未能接受適當教育以至工作和生存「能力」受限制等﹔另一方面,國家人民的「能力」受到限制,如國民教育程度低,亦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因此要做好教育等基礎工作。
阿馬蒂亞.森以數十年前的印度及中國為例,預期壽命 (Life expectancies)短,加上缺乏教育,要脫貧將會較困難。他認為要脫貧,先要改善醫療及教育制度,像現在的中國,雖然貧窮問題近年稍有改善,但社會保障仍不足,要脫貧應集中做好醫療及教育制度。
他指出,很多人認為在貧窮地區推行醫療服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實際是醫療屬人力密集行業,由於第三世界國家工資相對較低,成本亦較低,實際上要在貧窮地區推行醫療及教育等並非想像中困難。
阿馬蒂亞.森並表示,80年代的中國貧窮問題突然大為改善,原因是以往經濟太集中於農業,並受共產制度拖累,至80年代起,大陸開始經濟改革,貧窮問題亦得以改善。但90年代貧窮的改善逐漸放緩,現在的中國貧窮問題雖已改善不少,但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