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動物化石改變古生物學觀念

標籤:

【大紀元2月1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韋娓/ 華盛頓報導) 最近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一直在研究一個1億3千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的化石。那屬於中生代的哺乳動物。中生代是距今約兩億8千萬年前到距今6500萬年前的地質年代。

*和狗一樣大,已屬巨無霸*

這是當時的哺乳動物碩爬獸的化石。這些研究人員同時研究的另一塊化石是碩爬獸的近親,稱為巨爬獸。

但是所謂的巨爬獸也不過跟一條小狗差不多大。然而在中生代的哺乳動物中已經算是巨無霸了,因為人們一向認為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多半只有老鼠那麼大,體重至多只有幾磅。原因是當時還是恐龍稱王稱霸的年代。

中生代是地球上的恐龍滅絕之前的年代。這種小不點兒的哺乳動物顯然不是身材巨大、來往迅速的恐龍的對手。

科學家曾經認為這些哺乳動物是無法和同時存在的巨大的恐龍爭搶食物和生存空間的,所以它們唯有在夜間出沒、依靠吞食細小的蟲子為生,這阻礙了這些哺乳動物的體積演變長大。然而現在卻發現了這個小狗那麼大的中生代巨爬獸,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

*曾食小恐龍*

發現這兩個中生代碩爬獸和巨爬獸的化石對科學研究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一直在進行有關研究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部研究員孟津博士說:「我覺得這兩件標本的發現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第一它們是確實的證據:在中生代,也就是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可以很大,除了很大以外,它們還是肉食性的動物。為什麼說是肉食性動物呢?因為從其中一塊標本的胃裡保存的殘留物 — 一個小個體的幼年恐龍,可以斷定當時較大個體的肉食性的哺乳動物可以吃小恐龍。這種化石是過去從來沒有的。」

在這個碩爬獸化石的胃裡有一個幼小的鸚鵡嘴龍是更出人意料的發現,想必那是這只碩爬獸的最後美餐。鸚鵡嘴龍是當時普遍生存在中國地區的一種恐龍,由於長著鸚鵡鳥那樣的嘴巴而得到這個名稱。成年的鸚鵡嘴龍可以高達六英尺,但是被吞食的那個鸚鵡嘴龍是個嬰兒,只有五英吋長。可見生存在當時中國地區的有些哺乳動物可能比某些恐龍之類的脊椎動物大,具備和較小的恐龍相抗爭的能力;而且當時的哺乳動物不僅捕殺蟲子,它們還會吞食比較小的恐龍。

*化石—古生物學里程碑*

這樣說來發現這兩塊化石改變了人們原先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的觀念,對它們的生活方式、習性有了新的看法,從而也改變整個古生物學研究中許多陳舊的概念。看來這兩塊化石可以說是古生物學研究的一塊里程碑。

那麼這兩塊意義重大的化石是怎麼發現的呢?這得請教不遠萬里地把化石從中國帶來美國展覽的研究員胡耀明瞭,胡先生目前正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資助下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

他說:「這些化石主要發現在遼寧西部,遼寧西部近年來已經發現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脊椎動物化石。我們很高興作為中國的科學家能首先來研究這些中生代的哺乳動物。」

*義縣—生物化石寶庫*

遼寧西部義縣地區的地層由火山岩和沉積岩構成,那裡是古生物化石的寶庫。因為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當地曾經處處可見湖泊、小溪、河流,而且還四處錯落分佈著火山,火山爆發時噴發的火山熔岩灰燼像雨一樣地灑落在湖泊裡,死於火山爆發或者淹死在水中的動物很快被火山岩沉澱掩埋在湖泊底下,成為保存完好的化石。

當地陸家屯的村民無意中發現了這兩塊化石以後,立即送交中科院的有關單位修復,而參與這項修復工作的是中科院的謝樹華。他說:「我叫謝樹華,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化石修理員。

謝樹華先生於去年十一月來美國訪問,和他同時來美國的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元青,王先生談到了中科院在遼寧省西部地區的重要發現,及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深遠影響:

我們在遼西的工作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也有不少發現,包括鳥類、長毛的恐龍及哺乳動物,還有花、翼龍等等。我是主要參與哺乳動物的研究的。這次發現的化石在哺乳動物的進化歷史方面還是很重要的,就像剛才孟津博士說的:改變了我們對中生代哺乳動物的認識。我想今後的一些發現可能會更加豐富我們對這個地區和這個時間的哺乳動物的演化歷史的認識。(//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河南開封龍山文化大型城址可能是夏禹之都
《黑暗傳》系列(二): 東西方傳說訴說著一個共同的事實
西安千年古墓出土原始瓷器和漆木車馬
湖南發現1.2萬年栽培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