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京都議定書今天起生效,北京學界指出,這將對中國的長期發展將形成壓力。目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二,但因為被列為開發中國家,不承擔減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義務。
北京中國青年報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家華指出,「京都議定書」向中國發出了一種市場信號,即「佔用大氣空間也要付費」。今後企業在項目投資、技術開發、生產成本的核算中,首先要選擇能源效率高的品種。同時,「京都議定書」對消費者也是一個信號,消費者在購買電器、冰箱、汽車等產品時,應選擇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低的產品。
潘家華並且指出,「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中國經濟有負面效應。例如已開發國家會把高能耗項目向中國轉移,未來幾年內,日本一些鋼鐵產業就可能轉向中國,而這些項目五十年內不可能搬走。
潘家華說,這些高能耗產業大規模轉移到中國後,中國在第一個、第二個承諾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議定書」,但第三個承諾期到來時,卻可能被這些投資「鎖住」,因為屆時如果要把這些產業轉移出去,對於就業、再就業和經濟發展,都將有很大的衝擊。
瀋家華表示,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成長時期,很難抵擋那些高能耗的產業向中國轉移,否則每年中國如何生產十億平方公尺建築材料。
據指出,中國在二000年消耗的標煤是十三億五千萬噸,到二00四年,僅原煤就消耗二十億噸。
此外,潘家華指出,工業發展必須經歷輕工業、重工業、知識工業等階段,韓國、日本大約花了二十年至四十年走完重工業階段,中國勢必也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他說,中國的能源結構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必須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但這些能源開發成本較高。
目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而由於技術和設備陳舊落後,中國的能源消費強度大,單位生產總值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
潘家華引述一項預測指出,到二0二五年前後,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而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世界平均水準的情況,到二0二五年可能會改變,達到世界平均水準,喪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準低的優勢。
「京都議定書」規定,中國作為開發中國家,尚不承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低排放的義務。不過,中國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指出,到了「後京都協定時代」,中國雖然沒有時間表,卻可能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