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0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近日﹐顧長衛將攜電影《孔雀》﹐參加2月10日在德國舉行的柏林電影節。長衛曾說自己是個凡事儿習慣“猶豫而決”的人。不過在第一次看到《孔雀》的劇本就感覺到了它的价值,當時也猶豫,那就問自己“如果不拍它這輩子會不會后悔”,然后又讀了幾遍劇本,覺得不拍那肯定要后悔,就把原先籌備著的《青衣》給撂下了。
他解釋所謂“猶豫而決”就是說他遇事儿喜歡多琢磨琢磨,而決定做而且要做好它的時候,那就得當机立斷了。
至于自己本是頂級攝影師﹐卻用楊樹為《孔雀》掌鏡﹐長衛說﹕“用他,就因為我知道他合适。”楊樹﹐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長期在英國拍紀錄片,也是長衛1998年制作的系列公益廣告《知識改變命運》主要的攝影師。
*“觀眾看完再掏錢”
長衛說以這么些年的他的從業經歷來看,好電影差不多都是慢慢地磨出來的。在沒有大牌明星的前提下,他們投資1600万元,拍攝4個月,經常一天只拍一兩場戲,而且演員沒戲時不是觀摩經典電影就是研寫角色分析。
雖然沒特技﹐後期用了10個月﹐原因是這個故事容量特別大﹐常規是110場戲﹐而該劇本
最早是240場戲,拍攝時壓縮到了156場戲,現在的成片是130場戲。很多精彩的戲舍不得拿掉又必須拿掉,就很費心思。
影院就是試金石,口碑好坏當場見效,《孔雀》現在得到的眾多正面評价就印證著它的質量。長衛說他最早還有個更夸張的想法,也許天真了點儿 ——《孔雀》拿出來放映,放之前就不賣票,觀眾看完再掏錢!
*“我會盤那种拉風箱的爐子”
談到片子里類似做番茄醬、打蜂窩煤等場景,很多年前很多人都歷經過,長衛記得最清楚的家務勞動是﹕“我會盤那种拉風箱的爐子,我還撿過劈柴,砸過焦炭……太多了。”
他個人覺得《孔雀》算是部精致的文藝大片,從這個角度說,它跟《活著》、《藍風箏》、《霸王別姬》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挺像。
長衛認為《孔雀》的觀眾群體應該挺多的:里面講了家庭,他有朋友帶著父母來看回去之后親情的話題聊了几天沒聊完;里面講了成長,也都涉及到了理想、青春期、戀愛成家這些環節,他想不光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年輕人愛看,現在的年輕人應該也愛看;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也會喜歡,他們欣賞口味比較高,除了娛樂性還追求思想性。
*“爸爸走的時候,已經离立春不遠了”
長衛說﹕“都說文如其人,可能片儿也是這樣吧!反正他本身就是成長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里,他喜歡從朴素的庸常生活中發現一些傳奇來。”如果說《孔雀》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他拍的《知識改變命運》來,這种摒棄批判,貼心紀錄的影調會是他今后一以貫之的導演風格吧。
長衛認為《孔雀》的高起點不會給他帶來壓力﹐《孔雀》能開個好頭的話,接下來兩件事他都能做,有好劇本就做導演,沒的話就給人做攝影——反正他不是那种特別物欲的人,手里的錢夠使就成了,所以一定是特別有意思的事他才會去做!
長衛還介紹在《孔雀》的結尾弟弟說:“我仿佛記得爸爸走的時候,已經离立春不遠了”——這就是他下部電影《立春》的預告。編劇還是河南的李檣,一稿已經出來,順利的話夏天就會開拍,故事的成色一點都不亞于《孔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