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支點教室日記:5

找與被找之間

曾威凱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有時,孩子回家以後面對的事情或家庭氣氛,超過我們所能想像。離家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去阻斷與責罵。孩子離家跟翹課,應該是一種「求救」的訊號,一種不知所措的逃避。

市立美術公園,座落於城市的一端,承載著豐富的美感與人文味,也流轉著許多慌亂的年輕歲月。許多結婚新人喜歡到這裡拍婚紗照,但也有許多翹家翹課的孩子,選擇這個地方,當作棲身之所。為什麼呢?這裡既不遮風也不擋雨的,孩子還是喜歡待在這裡。

「找小孩」是我這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找久了,自然對小孩常去的地方瞭若指掌。走下小芬常去的網咖,老闆早認識我這個看起來像是警察,又像是老師的人了,一見面就直接告訴我「小芬今天沒有來」。轉身要上樓的同時,看到牆上貼著對未滿十八歲孩子的「禁令」。不知這些孩子對這些字眼,有著什麼感受。

已經算不清楚這是小芬第幾次翹家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待在外頭的時間比在家裡還長。看看下午的這個時間,如果不是待在這家網咖,大概就剩下美術公園跟速食店這兩個地方了。其實,除了小孩常去的「頻率」之外,還有一個推算的「基準」,就是小孩有沒有摩托車。有摩托車的孩子四處跑,沒車的孩子只能在熟悉的社區裡繞。

走在美術公園裡四處張望,除了幾個騎著腳踏車的小孩之外,一片空盪盪的。找完公園裡的涼亭、板凳和各種可能的角落,大概得花二十分鐘的時間。找不找得到很難說,但這次是落空了。找了一張椅子坐下,覺得自己好累。倒不是腳酸疼的累,而是一種心裡的累。即使找到了孩子,他會跟我說什麼,而我又要跟他說什麼?

記得一次小芬說過,他們晚上如果沒地方可去,或是走路走累了,就會在公園的椅子上睡一晚。看看這椅子,想著孩子蜷縮在這裡度過一晚,心裡會是在想什麼?天氣冷時怎麼辦?也許想,兩個人作伴聊天,很快就會天亮了,捱著就過去了。但是,天亮了之後呢?

孩子怎麼不回家呢?對很多親子關係不良,或者過去有家庭暴力陰影的孩子,「回家」對他們而言是困難的。我們常不加思索的說:「這些孩子在想什麼?有家不回,成天在外鬼混。」有時,孩子回家以後面對的事情或家庭氣氛,超過我們所能想像。離家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去阻斷與責罵。孩子離家跟翹課,應該是一種「求救」的訊號,一種不知所措的逃避。

可以伸出手臂,試著為孩子遮風擋雨;也可以找著了孩子,問問他:「這幾天好不好?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相信孩子,相信他能漸漸發展照顧自己的能力,相信懂得外頭風雨的孩子,有一天一定會相信自己。(//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許多學生都盼望著放暑假,因為這是他們可以逃離學校、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些學生害怕必須參加的暑期課程,還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無法見到同學而感到孤單。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 《築巢的鳥兒》 適合年齡:兒童。 應對狀況:被迫離開家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