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30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一系列的翻新及改善工程,已順利完成。
「李鄭屋漢墓發掘五十周年紀念暨漢墓博物館重修竣工儀式」今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博物館委員會主席伍步謙、深水-鶧狦雪|主席譚國僑及康文署歷史顧問(考古)劉唯邁。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表示:「李鄭屋古墓墓頂向來鋪上防水膠膜、混凝土,以及泥土和天然草坪以作保護。由於近年每逢大雨,李鄭屋漢墓均出現雨水滲漏問題,為保護古墓的結構,康文署遂決定為古墓進行一系列改善工程,包括為古墓蓋建天幕,以及為設於古墓旁的展覽廳進行裝修。整項工程於今年1月展開,而展廳的翻新工程已於6月完成,並於同月開放參觀。至於天幕蓋建工程則於10月完成。」
丁博士表示,為保護漢墓而興建的天幕,造型獨特。古墓與天幕,一古一今,配合得宜。而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展覽廳及設施在翻新後感覺煥然一新。
展覽的內容亦已更新,包括增設「華南漢文化」展覽,展出華南出土的漢墓和文物,藉此介紹兩漢期間(公元前二○六至公元二二○年)華南漢文化的特色。展廳亦添置多媒體電腦,以互動方式介紹漢墓的內部結構,增加趣味性。
李鄭屋漢墓是一九五五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徒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二十五年至二二○年。一九八八年李鄭屋漢墓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旁邊設有展覽館,除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新設的「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以及漢代華南的社會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