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甘肅河西走廊已有高度農業文明

標籤:

【大紀元12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漢代以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成為古絲綢之路的垠n組成部分,擁有高度繁榮的社會經濟。最近在河西走廊考古新發現,四千年前河西走廊就已經有高度農業文明。

新華社報導,甘肅酒泉西河灘遺址第三年度聯合考古發掘不久前結束,這次發掘的重要成果是發現了一個距今四千年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

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館長張耀忠介紹說,在河西走廊史前聚落遺址中,發現了集中連片、排列有一定規律的六十多座半地穴式和地面式房屋基址,同時發現了兩百平方公尺的牛羊圈遺址和一批石刀、石斧等生產工具及九座陶窯和一批精美陶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四百三十多座比較集中的燒烤坑。

張耀忠說,這些新發現再現了四千年前古人的建房技術和定居生活,也表明「西河灘」人已經農牧兼營,並會燒制彩陶,有了較高的農業文明。

專家介紹說,尤其是燒烤坑的發現,與中原等地此前發現的史前人使用爐灶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它是一種特殊炊事方式,考古學界也為此提出了「燒烤坑」這一新術語。張耀忠說,這些發掘都表明,河西走廊四千多年前就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上世紀七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在甘肅河西走廊東灰山遺址多次發現了炭化小麥,北京大學兩位學者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這些小麥不光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炭化小麥標本,而且是距今四千五百至五千年時甘肅河西走廊有小麥種植的重要物証。

據瞭解,西河灘聚落遺址,從遺址內容和出土遺物來看,介於馬廠文化類型和四壩文化之間,距今約四千年。

相關新聞
劉曉波:美國的理想主義傳統
中共歷史上的選舉醜劇
鄭東興:真正正統的中華文化只能是來自從台灣
2005海洋年成果展 吳榮義:邁向海洋永續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