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中文筆會2005年第一屆林昭獎授獎辭

——讓我們像林昭那樣為真理和自由而戰

【大紀元12月20日訊】為紀念偉大的自由戰士和思想先驅林昭女士,為批判至今仍然存在的殺害林昭的邪惡力量,國際筆會獨立中文筆會從二零零五年度起新設一年一度的「林昭紀念獎」。「林昭紀念獎」將授予那些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為自由而奮鬥,為自由而呼喊,為自由而受傷的中國同胞。在此,獨立中文筆會隆重宣佈:本年度的「林昭紀念獎」授予盧雪松女士。

盧雪松女士不是著作等身的作家,也不是學富五車的學者,她只是一名平凡的大學教師,任教於吉林藝術學院戲劇文學教研室。然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普遍被「招安」的大學教師群體之中,盧雪松又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異類。當她發現了林昭、發現了那段充滿血腥的歷史、發現了那個如同壓傷的蘆葦不折斷的柔弱而堅韌的女子之後,她決定讓學生們認識林昭、走進林昭、從林昭身上汲取力量。這是一種最迅捷地讓年輕一代人體認到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尊嚴的教育方式,這也是一種突破謊言的籠罩、突破愚民的洗腦、突破填鴨式的灌輸的嶄新的教育方式。

本來,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一個教師的天職,也是一個教師的使命,但在中國這樣做卻是危險的——當所有人都對皇帝什麼都沒有穿的事實表示沉默的時候,說出皇帝什麼都沒有穿,不僅會得罪皇帝和他的大臣們,還會遭致「大眾」的怨恨,林昭當年便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儘管,殺害林昭的極端暴虐時代已經過去,政治迫害的殘酷性有所下降,但殺害林昭的社會制度、政治結構和文化心理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因此,當盧雪松以她自己的方式向林昭致敬和盡一個教師的職責時,她仍然要為此而付出個人代價。由於學生的告密,校方以非法的手段讓她停課。盧雪松沒有屈辱地接受這樣的處罰,她給校領導寫信申述,在久久等候沒有回音的情況下,將信件發佈在互聯網上。這重要一步的邁出,既表明盧雪松具備了比「忍辱負重」的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更為自覺的權利意識,更體現出近年來中國社會形態的某些靜悄悄的變化——互聯網作為新式的言論載體的出現以及多元化的民間社會的勃生。由於艾曉明教授的呼籲,盧雪松的遭遇逐漸受到廣大網友和自由知識份子群體的關注,向她表示聲援的文章一時達數百篇之多。遺憾的是,官方沒有理會輿論的壓力,盧雪松也沒有等來「一次愉快的談話」,相反對她的打壓以變本加厲的方式發生了:有關方面不僅將盧雪松與法輪功修煉者聯繫起來以實現對她的「妖魔化」,而且宣佈對她實施「取保候審」的嚴厲措施。即便如此,盧雪松仍然沒有低頭屈服,繼續撰文抗議。由於「盧雪松事件」涉及中國當代的聖女林昭,涉及最慘烈的那一道歷史傷痕,也涉及當下的教育獨立、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及言論自由等關鍵問題,遂迅速成為二零零五年中文互聯網和知識份子群體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

面對「無物之陣」般的政治迫害,盧雪松選擇了「說出來」——「我願意用真實的善意,說一說我的人生理想。陰沉沉的生活,我們都去試試,哪怕只像林昭那樣的百分之一,用自己的生命給它一線光。明亮些不好嗎?我不知道我是否很幼稚,也不知道是否只是想想容易。但我還是願意試試。」今天中國向文明社會的過渡,已經不再取決於某人的「登高一呼」,而是取決於每一個像盧雪松這樣的普通人「試一試」的信念,愚公可以移山,精衛可以填海。

如今,「盧雪松事件」在虛擬的和真實的「中國時空」之內持續發酵,已經使得中國的自由知識份子和相當一部分的民眾不得不展開如下嚴峻的思考:對我們來說自由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才能爭取並捍衛天賦的自由?我們如何才能無愧地面對林昭及其精神遺產?毫不誇張地說,「盧雪松事件」乃是一次「靈魂啟蒙」,而在今天的中國,「靈魂啟蒙」的意義遠遠大於「思想啟蒙」。我們不缺少理論的闡發,我們缺少的乃是像哈威爾那樣「生活在真實之中」的勇氣,我們缺少的乃是「像林昭那樣生活」的執著與堅韌,正如艾曉明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時值二十一世紀,林昭不幸遇害將近四十周年。她的靈魂如今正在我們浸透苦難的國土發芽,它勢必要在年輕的心靈中綻放花朵。正是她的不屈不撓、她的遺世獨立,構成了她的靈魂那種難以抗拒的美感,這種精神的魅力,當年的囚牢都沒有能夠鎖閉,今天難道還有什麼人可以阻止它的成長和壯大呢?」林昭倒在了劊子手的血泊之中,羅莎大步流星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而盧雪松正在路上。

讓我們感動的是,盧雪松女士本人在「盧雪松事件」中表現出了中國人性格中罕見的寬容和謙卑,在迄今為止她本人所有的言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女性靈魂的美麗與崇高。這種寬容和謙卑,這種美麗與崇高,即便在那些為數不多的以反抗專制為己任的鬥士那裏都已久違了。在反抗黑暗的戰鬥中,難免不被黑暗所侵蝕;在否定邪惡的事業裏,難免不被邪惡所污染。而盧雪松以寬容和謙卑的姿態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因真理得自由」,我們可以成為光明的兒女,成為世上的鹽。正如林昭深深地憐憫那些迫害她的獄卒,「在接觸你們最最陰暗、最最可怕、最最血腥的權利中樞、罪惡核心的過程中,我仍然察見到,還不完全忽略你們身上偶然有機會顯露出的人性閃光。從而察見到你們的心靈深處,還多少保有未盡泯滅的人性。在那個時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盧雪松也深深地憐憫那些告密的學生、扼殺學術自由的大學領導以及幕後的各級官員們。她沒有故意標榜「我比他們純潔」、「我比他們高貴」,而像鹽融入水中之後便無影無蹤一樣,微笑著致力於防止人性的腐敗——從自己開始做起,從此時此刻開始做起。

讓我們欣慰的是,為了自由,今天的盧雪松沒有付出像當年的林昭那樣慘痛的代價。當年,林昭受盡屈辱之後孤獨地死去;今天,無數陌生的朋友選擇了跟盧雪松站在一起。在這樣一個令人尊敬的行列之中,還有下面這些名字:丁子霖、蔣彥永、楊子立、師濤、蔡卓華、高智晟、艾曉明、焦國標、胡傑……這樣的進步,不是出自統治者的恩賜,而是以千千萬萬同胞點點滴滴的奮鬥乃至犧牲換來的。獨立中文筆會認為,盧雪松的努力是讓人尊敬的,盧雪松的努力也是對國際筆會宗旨——張揚自由精神,維護全球作家的寫作生命和精神自由,捍衛他們的寫作出版權利,保證其作品的自由傳播——的偉大實踐。讓我們欣慰的是,林昭的精神沒有隨著林昭肉體生命的死亡而消失,林昭的精神在盧雪松以及許許多多年輕的中國知識份子和中國公民的身上延續和傳承下來。國際筆會獨立中文筆會以能夠將二零零五年度(第一屆)林昭紀念獎授予盧雪松女士而感到榮幸,我們願意與盧雪松一起,為這個寒冷的冬天帶來更多的溫暖。

盧雪松獲獎感言

我是一名普通教師。2005年,我第一次聽到林昭之名,感到無比震撼。我找到互聯網上所有關於林昭的資料,讀完之後,決定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展示那一段真實的歷史。在放映《尋找林昭的靈魂》和課堂討論中,我和我的可愛的學生們共同感到,沒有對基本普世價值的信仰與堅持,傳播是沒有意義的。這討論從課堂延伸到課下,從林昭延伸到所有中國人的歷史命運。

林昭的遭遇,以及所有中國人曾經在20世紀後半葉經歷過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值得深思的歷史文化問題,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則是佈滿高壓線的政治問題。結果,我被迫暫別講臺,在家讀書寫作。我生活在一個比昨日開明得多的世界,雖然我經歷了超出自己想像力的驚心動魄,我必須承認我是幸運的。

我與先賢林昭不同。我面對血淋淋的歷史真實,沒有那樣充沛和飽滿的道德勇氣,沒有那樣不計代價的真誠與單純。紀念先賢林昭,讓我有機會清理自己,重歸純淨自由的生命本性。作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資源,林昭給予我的是對基本人性的信念,對社會改良和自我超越的信心。在那舉國若狂的年月,林昭實際上受到來自那麼多瘋狂而迷亂的「革命群眾」的直接或間接的傷害。作家方方女士已經在反省,我們手上是否有血痕。在我看來,這種衝突是信仰的衝突。你是否信仰著(或信仰過)暴力、虛偽的謊言、仇恨與野蠻?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能夠理解林昭和她的信仰。信仰者林昭,她對於和平、真實、愛與「恒久忍耐」的基本人性的堅持,應該是每一個普通人的堅持。我願用持續的自我反省來告別林昭曾以血告別的那種可怕的信仰。

平凡的我,曾像每個生命一樣,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內心中時常有詩性湧起,但也曾與世浮沉。當命運將我甩出常軌,我第一次感到惶恐。我被一些人知道了,然而以這為契機的重新審視自我,才讓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平凡。這榮譽讓我感到受之有愧。但我願接受這榮譽並誠摯感謝諸位,我願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

林昭是寬容的,而我們每一個沒能盡己所能踐行自由的平凡生命,都在被寬容之列。我只想說,我願承擔起一個普通人對自我和時代的責任,不辱使命。例如,從此不再屈從「潛規則」對生活的統治,讓親身見證的荒謬和自己的內心一起在言說中透明起來。

生命總是倉促的,但一切已經開始。
2005年12月19日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亞太地區作家網成立大會澳洲召開
獨立中文筆會第二屆年會圓滿閉幕
亞太作家會決議 控告雅虎
唐家璇「中國人權最好」 趙昕再挨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