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3日訊】BBC中文網中國事務特約記者江迅最近撰文說,有種倫理可以溝通貧富,有一種採訪就叫行善。慈善也是一種快樂。半月前,由20多位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組成的愛心助養團,去安徽蒙城行善,扶貧濟困,捐資助學。這些華人不是富豪,但他們說,行善也是一種財富。他們的人生因行善而顯得豐富。
江迅在文中指出,中國整體的慈善事業不發達,中國不缺少富翁,但慈善家很少。有這麼幾個數字﹕2004年中國企業的社會捐贈不到10%,善款太少了。
年前非典(SARS)期間,中華慈善總會總共才收到770萬元人民幣捐款,其中隻有一個富人以個人名義捐了200萬元人民幣。13億人口的大國,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富人至少有23萬名,當國家面臨如此嚴重的災害時,中華慈善總會才收到這麼點錢,令人感嘆。
中國工商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但隻有不足1%企業參與過捐贈。近年來,中華慈善總會所獲捐贈的70%來自境外,包括港澳臺,而中國大陸富人的捐贈不到15%。
有消息說,800多萬元一輛的賓利豪華轎車,在中國大陸市場上供不應求,比起美國和英國這些發達國家,中國竟然成了豪華轎車最大的銷售市場。無疑,有些企業家擺闊揮霍確實大氣,但在慈善方面卻顯得如此小氣。
據報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近4年給慈善事業的捐款達235億美元,相當於他現有淨資產的60%。在他50歲生日那天,他在倫敦宣稱,將捐出所有個人財產數百億美元給社會,不會作為遺產留給子孫。
早些年,比爾.蓋茨在一次接受意大利傳媒採訪時回答過三個問題。
問﹕你認為最不能等待的是什麼?
答﹕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
問﹕誰不會第二次前來敲門?
答﹕對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而言,不會第二次前來敲門的隻有初戀。
問﹕現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麼?
答﹕恕我直言,是行善。
在中國大陸,像比爾。蓋茨那樣懂得”財聚人散,財散人聚”道理的富人還不多。成熟社會的標志是,人們脫離了對物質的追逐,而去發掘生命中另一些抽象的形而上的價值。慈善事業不僅展現人們對社會的愛心善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標示了人的文明程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