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下降

媒體都被中國銀監會耍弄了!

標籤:

【大紀元11月3日訊】(亞洲時報 劉智菁香港撰文)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顯然愈來愈精於操控媒體輿論。最近公佈2005年第三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數字過程,絕對是高手之作。明明負面的數據,稍為擺佈一下便哄得媒體以正面處理,但銀監會又可逃避欺騙世人的指責。

中國銀監會剛於10月31日刊出了「2005年三季度末貸款五級分類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三季度末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竟然比第二季度增加,亦即是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情形仍在惡化中。(表)


由中國銀監會出爐的一堆數字,就向外界展示了目前中國內地銀行業改革的「成效」,也向那群一直爭論外資入股中國內地銀行,是冒險性投資,還是「趁火打劫」提供了答案。

對於有關情況,中國銀監會明顯是以「家醜不出門」的心態去處理,在其公佈的新聞稿中,沒附載「2005年三季度末2005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表」,只將第三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數字,含糊地與2005年首季度比較,予人不良貸款下降的印象。

2005年11月1日,多份中國內地及香港報章均以《銀行不良貸款繼續「雙降」》為題,直接刊出中國銀監處的新聞稿內容。然而,如果外界將有關新聞稿,與情況表內容一併比較下,不難發展新聞稿中所寫的「雙降」之說,是沒法成立。

以往習慣是在公佈有關數據時,同時更新不良貸款情況表,但今次在10月31日刊出第三季度不良貸款餘額的新聞稿後,事隔一天,亦即11月1日下午6時後,才更新「2005年三季度末2005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表」。

原來這一天的時差,就是為中國銀監處《2005年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繼續呈現「雙下降」》的新聞標題,得以刊載於各大報章上。

有關「雙降」現象,實在純粹又是一場數字遊戲。「雙」,指的是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以及不良貸率。「降」是以第三季數據,對比2005年第一季數據而言。如將第三季度的數據與第二季度比較,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比率,是出現了反彈現象。

2005 年第三季度的不良貸款餘額為12808.3億元(人民幣,下同),比第二季的12759.4億元上升了0.38%。無獨有偶,中國銀豎處列出的中國金融機構總資產、總負債表中,2005年第三季度的總負債為183695.2億元,比第二季度175604.2億元增加了4.6%。有關數據全皆反映了,中國內地銀行業的改革,並不順利。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由2005年以來,積極引入策略投資者,再加上建設銀行成功於香港上市,實際上已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引入了大量資金。據悉,自建設銀行上市後,另外兩家國有商業銀行,包括中國銀行以及工商銀行亦將於2個月內申請於香港上市。此反映了由2005年1月到9月底前,資金已源源不絕地灌注於中國內地銀行業。因此,可以推斷的是,新的不良貸款形成的速度,比注資的速度更快。

有分析指出,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目標是解決歷史遺留的包袱,清理壞賬和提高資本充足率。第二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在於改組銀行的架構,把政府獨資的國有銀行,重組為股份制的商業銀行,並創建了匯金公司代表國家行使股東的權利。第三階段主要是強化風險的管理,吸引國際戰略投資者,為海外上市作準備。

問題是,如此改革模式的成效到底有多大?中國內地多位學者曾指出,進行了多年的銀行業改革,實際上只是粉飾了有關銀行會計賬目,絲毫未有影響目前銀行的運作模式,當中包括員工的工作態度,銀行內部的避險措施等等。

同時,國際媒體亦質疑,外資銀行對中國內地銀行業,在技術交流層面的幫助力量有多大。於10月31日出版的美國商業雜誌《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已指出,在目前外資只可擁有19.8%參股權下,到底可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作出多大的貢獻?

似乎,中國銀監處亦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在2005年第三季度不良貸款數據出爐前數天,中國央行副行長項俊波於10月28日出席第一屆中歐金融服務與監管圓桌會議上,已表明有可能就「單一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資銀行股份不能超過20%」的限製上作出讓步,然而,一切也要按市場規律而進行。

關鍵在於,國際投資者是否願意無限量地投資於,這個不斷惡化的「渾水」當中。

國際著名金融機構雷曼兄弟於11月1日公開撰文指出,儘管目前投資於中國內地銀行業的風險都很大,但最終可能會出現一個雙贏的結局。因為外國投資者看中的也許是中國擁有四萬億美元資產的金融市場和持續以兩位數增長的家庭儲蓄。

另外,文章又指出,無可否認,中國各銀行的業績遠不能令人滿意,中國各大銀行2004年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只有0.4%,低於全球金融機構的平均標準 1.2%,但是,得益於人民幣的走強,外國股票投資者仍可能在中長期獲得高額回報:包括雷曼兄弟在內的許多市場觀察者都預期未來幾年人民幣將逐步、但顯著地升值,這也部分地解釋了自7月份人民幣升值以來眾多國際投資者急於進入中國銀行業的原因。

既然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如此樂觀,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縱使真的在惡化,相信仍會贏得國際投資者的支持。(//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銀監會明年起須接受審計
壓抑炒樓政策  樓價下跌一至三成
中國制定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危機現?
杜光:必須突破金融壟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