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二十九日電)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研究經理鍾俊元把日本影像顯示產業喻為「消逝中的年華」,今年全球總產值落後韓國及台灣,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著手研發更新的SED技術,可望擺脫困境,重返大尺寸顯示器市場。
2004年日本整體顯示器產業產值尚領先台灣,分居韓國之後的二、三位;今年二、三名互換,大尺寸液晶面板(LCD Panel)的數量增減成了關鍵因素。工研院數據顯示,2004年台灣在影像顯示產業產值逾150億美元,日本約185億美元。
今年台灣受惠於大尺寸LCD成長,產值突破200億美元,日本小幅成長,卡在200億美元關卡。韓國始終維持第一,今年產值接近250億美元。
鍾俊元說,日本大尺寸液晶電視(LCD TV)面臨整併,轉進中小尺寸戰場。例如Fujitsu(富士通)今年將LCD部門賣給SHARP(夏普),同時把電漿電視(PDPTV)部門賣給Hitachi(日立);Matsushita Electric(松下電子)與Toshiba(東芝)合資成立TMDTechnology,再與Hitachi Display(日立顯示器)合作另組IPS Alpha公司,專注六代廠面板開發。
擁有消費性品牌優勢,日本極力在可攜式產品上力挽狂瀾。鍾俊元指出,以今年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出貨市占率來看,日本的TMDisplay、Sanyo Epson及SHARP共拿下25%;營收則由TMDisplay、SHARP、Sanyo Epson及ST-LCD合力拿下40%市場;單10吋以下的中小型TFT LCD市場,日本也取得65%領先地位。
日本的能耐就只有如此嗎?鍾俊元說,日本並不滿意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表現,加上PDP TV雖然經過整併卻節節敗退,讓日本廠商必須走另一條有別他廠的路,這條路就是發展新一代面板技術。
由Canon(佳能)和Toshiba(東芝)合資成立的SED公司,肩負日本未來能否重返大尺寸顯示器市場的重責大任。Canon從1980年代發展SED(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表面傳導電子激發顯示器)技術至今邁入成熟階段,預計在2010年量產40吋以上、年產量300萬片大尺寸面板,且營收達2000億日圓。
SED技術兼容傳統映像管電視(CRT TV)與液晶電視(LCD TV)的優點,包含「亮對比」與LCD接近、「暗對比」可達8600比1,「色再現性」、「視角」與CRT同等。鍾俊元說,低成本更顯出SED技術的競爭力。
SED面板材料成本與PDP大致相等、約只有LCD的一半;驅動IC與電路成本則與LCD相近、低於PDP。整體來說,以LCD六代廠的32吋面板成本最高,PDP面板次之,SED面板成本最低。
他說,Canon與Toshiba的策略是先選擇簡化流程的製造方法,再降低設備成本,增加產量加速折舊;為搶占全球市場,未來將擴大技術授權,讓SED技術成為推動日本廠商重返大尺寸顯示器市場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