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9日訊】2005年11月19日,友人為傳達紀念胡耀邦信息,拿來1份昨日(2005年11月18日)剛出刊的第90期《文摘週報》;但在它的第5版上,轉載了《看世界》(2005年第10期)1篇題為《馬林科夫的「三農」情結》的短文。筆者讀後,感覺這是1篇令人頗為驚訝的奇文!因為,它奇在公然地撒歷史之大謊——歪曲史實、顛倒黑白、混淆大是大非,從而,矇騙年輕讀者,為已經很臭的「左派」政治勢力,喬裝打扮與變臉張目。
如果一些不知前蘇聯史實的讀者,看了這篇奇文,信以為真,就會以為斯大林死後,原來是「倡導科技治國的馬林科夫」實行了「三農」改革,才為極權主義奴役下的蘇聯農民,減輕了負擔;還會真以為,是「馬林科夫上了台,大餅天上掉下來」。而真正在大力糾正斯大林主義錯誤的赫魯曉夫,反倒成了維護「權貴和既得利益及其舊體制」的保守派了。……
其實,凡是瞭解前蘇聯50年代歷史真實的過來人,都知道當時的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崗諾維奇等,才是貨真價實的當年蘇聯的「凡是派」;正是這些人,忠實地堅持斯大林主義及其舊體制,進而對隨後的蘇共20大改革新路線(雖然其時代局限性還很大)持陽奉陰違的抵制態度與進行反抗,才最終遭到慘敗的。再說,主張「科技治國」論者,怎麼會著手於體制性的改革呢?可見,這位文品低下的「左派」作者葛棟玉先生,連撒謊的技能竟然如此蹩腳!怎不可歎乎?眾所同知,正因為在體制問題上是個睜眼瞎子,馬林科夫們才會牛頭不對馬嘴地「倡導」什麼「科技治國」;因而,致使自己最終被新的時勢無情地拋棄。當年馬林科夫等人的政治命運,如同後來發生在中國的情況——「文革」結束後,由於中共11屆3中全會新路線強調「撥亂返正」,從而無情地拋棄了那班堅持2個「凡是」的華國鋒們的命運一樣。這是歷史性的注定,無可更改。由此可見,相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雖然處於不同的國度,但發生的故事主線,卻驚人地相似,其可比性頗強。
多年來,中國的一些「左派」先生們,常常把過氣的華國鋒先生樹為自己的政治旗幟。這樣,標榜著既反抗「改革開放」的權貴資本主義化,亦更在實質上決心反對開放變革路線——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政治帽子的憲政法治的民主變革。因而,在他們的腦子裡,不論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或是胡耀邦、趙紫陽,都是「黨內走資派」的政治代表人物,都應徹底地予以否定、打倒之列。於是,他們現在終於墮落到不擇手段了!……
仍然,人們並不否認:同華國鋒先生一樣,就個人品質而言,馬林科夫亦不算刁惡之徒。但他們作為政治家,面臨大變革時期,卻缺少應有的政治智慧與時代前瞻的眼光。由於這類局限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推動時代向前發展的銳意變革的政治家。因為,在大變革時期,優秀的政治家必定體現於創新,而不是守成。但是,究竟誰在創新?誰在守成?這已屬既成史實,豈能讓人任意篡改?!
赫魯曉夫是一位出身於礦工的知識面相對不太廣博的革命家,但他具有銳意改革弊端百出的舊體制之氣魄與靈感。他懂得應從改革某些不合理體制著手,而不首先強調藥不對症的「科技治國」論。所以,他下定決心要帶頭清算斯大林主義。與此同時,變革論者決不是輕視科技的重要性,而是深知科技的發展,只能立足於相應合理的體制基礎上,才會相得益彰。
可是,與此正好相反的「科技治國」論者,卻認為舊體制是合理的或基本上是合理的,因而主張,只要抓住、抓好科技的發展,就能解決一切面臨的問題。須知,這是主、次顛倒的認識,是明顯誤國損民的極權主義思維在作怪。而所有「左派」先生們的致命點,亦就體現在這裡——永遠感覺不到原有體制的根本不合理性。但是,在當前境況下,不誠實的葛先生等「左派」文人,是「感覺」到了這一點,但又無法擺脫舊立場,不能予以正確對待;於是,企圖以顛倒史實的可卑手法,在為「左派」們自己臉上貼金的同時,必須把污水潑向對立面。從而,赫魯曉夫被選中成為他們要抹黑的「理想」對象。因為,自歷次極左政治運動以來,尤其在「文革」中抹黑赫魯曉夫的餘毒,至今在不少中國人內心未能消除乾淨,故而赫魯曉夫這名字,在不同程度上還是一個反面的標籤,往他臉上再抹黑,覺得會比較「得心應手」。
雖然,由於赫魯曉夫個人局限性與當時蘇聯的時代局限性之緣故,那一場改革注定是「半吊子」式的!但在當年,它卻又是驚動整個世界的破天荒的「解凍」壯舉。這,除了「左派」們,相信已是全世界公認的史實。
所以,令人驚奇的是,當時的蘇聯農民自留地的增多與其他「三農」問題的某些改善,怎麼竟成了守舊的馬林科夫的功勞呢?這正像中共11屆3中全會改革路線始自華國鋒下台之前一樣,當年蘇聯「三農」問題某些改善,亦確實開始於馬林科夫當政時期。然而實際上,當時真正起決策性作用的,主要是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而不是擔任部長會議主席(政府總理)的馬林科夫。因為,在東方一黨體制下,該黨的第一書記(總書記或主席),只要實際握有軍權,就是名符其實與名正言順的第一把手。雖然當時馬林科夫被外界視為斯大林的接班人,但實權卻操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手中。這如同後來中國的華國鋒,由於思想保守,不合拍新的時勢,致使大權旁落的情況,實質上是相似的。
再說,葛棟玉先生這篇奇文,就奇在其文中的赫魯曉夫竟變成了反改革的歷史人物;而被捧為改革者形象的馬林科夫,竟然又運用自己的聲譽,可以在全蘇境內,「沒花1分錢」地弄來了該電站所需的物資(「東西」)。請想一想,這篇奇文,不是因此奇上加奇了嗎?顯見,它在暗示人們:那隨心所欲憑著長官意志行事的行政統制經濟,即美其名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好得很呀,它根本無須改革嘛!只要再大力發展科技,那麼,其優越性是無可比擬的。這,就是「左派」先生們的思維定式;否則,也就無所謂「左派」了。
由此可以想見,「左派」們的所謂「改革」,只意味著保守舊體制的修修補補之騙人謊言。同時,筆者注意到,這1期《文摘週報》第1版上刊著紀念胡耀邦的文章——《胡耀邦與當代中國變革》。因此,筆者冒昧推測:週報編者同期轉載葛棟玉先生奇文,是否含針鋒相對之意?因為世人皆知,就完成相同歷史使命而言,胡耀邦才是名符其實的中國赫魯曉夫。而劉少奇,只是被毛澤東扣上「中國赫魯曉夫」的「罪名」而己。這其實是名不符實的。……
更奇的還有,這位「左派」先生運用顯然是斷章取義的手法,引用了美國學者格蘭特的話,作為這篇奇文的佐證……。亦罷,既然馬林科夫當年還在部長會議主席任上,那麼,權且稱之為「馬林科夫的改革」,亦無不可。但是,以此哄騙一下年輕的後來人,其行為是很下作的。可見,這位「左派」作者,因此而徹底墮落了,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筆者又以為,這奇文亦自有「不奇」之處;那就是:像這類奇文,正在大興其道,而不是絕章孤本,獨此1篇。並且相信,只要世間還存在「左派」政治勢力,那麼,以後定然還會大有來者。同時,這類墮落的「左派」作者,大概亦正吃香呢?不然,這類大作如何能夠在國內黨刊上發表?並且還能得以如此地轉載呢!
2005.11.20於重慶沙坪壩大公村
(網路文摘——2370)
附文:
馬林科夫的「三農」情結
1957年7月,一個風雲變幻的日子。一列火車颯颯地開出了莫斯科。
馬林科夫坐在火車上,遙望著起起伏伏的山巒,遙望著起起伏伏的波濤,彷彿明白了人的命運也是起起伏伏的。昨天,自己還是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可今天卻要流放到東南邊地的哈薩克斯坦去了。
*不到兩年的改革無疾而終
火車在向前奔跑著,馬林科夫也在沉痛地感歎道。列寧西去了,斯大林西去了,蘇維埃的祖國好像也在西去看。看看今日的現狀吧;國民經濟已嚴重失調。工業只生產武器和軍用物資,全然不顧老百姓生活的現實需求。被稱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庫班、伏爾加都籠罩在饑荒中。更要命的是,農民頭上的苛捐雜稅名目繁多。養母牛、餵家禽、種蘋果樹都要交稅。為了躲避徵賦,農民們不得不悄悄宰殺家畜,砍掉果木。矣!農民的生活,真是太苦。烏克蘭的警察抓捕了兩個人後,竟然從他們身上搜出好幾塊人肉來。饑荒蔓延到這種地步,都市裡的劇院還在跳芭蕾舞,官員們依舊舉行著豪華的宴會。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如日月黑白截然對立。人民的不滿情緒似火中燒,不改革能行嗎?
所以,倡導科技治國的馬林科夫接手了斯大林扔下的爛攤子後,便銳意圖強。他認為:國家的首要事業是農民的復興!在取消農業賦稅的同時,還允許農民把自留地擴展4倍。於是群情振奮,當時民間流傳的諺語頌揚說:「馬林科夫上了台,大餅天上掉下來……」
火車在向前奔跑著,馬林科夫卻感覺祖國向後退著。斯大林雖然去世,可那為了自我而塗炭生靈的毒素還在擴散著。改革的實質,就是一個調整利益分配機制的過程。一旦觸犯了某些權貴和既得利益者,他們怎麼會善罷甘休呢?反對自己的密謀終於變成了互相勾結的聯盟,1955年2月,馬林科夫被解除了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那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改革,也真正變成了曇花一現。
赫魯曉夫恢復了向農民徵收的苛捐雜稅,取消了農民的自留地,擴大了集體農莊的範圍,徹底斷送了改革的成果。從此,蘇聯不得不靠進口糧食來過日子。
*人心的冷暖是政治家操縱不了的
火車在向前奔跑著,群眾的熱情也在火辣辣地奔湧著。馬林科夫倡導的改革,深深地贏得了民心。所以,在流放的路途上,火車經過的每一個車站,都湧來了許多要看望他的農民。在車裡雅賓斯克,馬林科夫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當地人還為他準備了盛大的歡迎人儀式。
赫魯曉夫聽到報告後,怒不可遏。下令在火車開出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40公里的地方,把馬林科夫乘坐的車廂與列車脫鈞。然後把他們夫婦塞入汽車,一直拉到了流放的小鎮。沿途還派了大量克格勃人員,嚴禁馬林科夫與老百姓接觸。
馬林科夫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以後,擔任了一個發電站的站長。他看到的情形是:工人們酗酒、曠工、玩忽職守,情緒極為低落。想振興企業必須大修機器,可電站財務1分錢也拿不出。有個跑供應的職工說,請你親手寫張紙條吧,就說是你馬林科夫同志派我來為發電站采購設備的。結果此人拿著紙條跑遍蘇聯,沒花1分錢就把需要的東西全部搞回來了。
1990年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世界農業歷史學者,美國農業問題專家格蘭特在報告中說:「20世紀,在俄羅斯只有3次對農民,也就是對土地做過一件好事一一這就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新經濟政策和馬林科夫的改革」。這時,馬林科夫已經去世兩年了。
(《看世界》2005年第10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