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舟溯慧溪灣,雅愛秦園林壑間。月鏡光含窗瀲瀲,雲伸聲落澗潺潺。」清乾隆皇帝游無錫名園寄暢園後,寫下了這首詩。寄暢園又名秦園,位於惠山寺北側,惠山東麓惠山橫街,屬山麓別墅園林,以其山水之勝,且深得借景之妙,是江南著名的園林之一。
*秦氏家園 幾度興廢
寄暢園在元代時為僧捨,名「漚寓」,明代秦金選中惠山寺北側南隱、漚寓兩所僧捨,擴建為一座私家園林,當時命名為「鳳谷行窩」。秦金是宋代秦觀的後代,曾做過戶、禮、兵、工部尚書,他建這座環境清幽的園林是為了有個怡性養老的地方,可以和相投之人品茗烹茶,吟詩作賦。當時,這裡十分幽靜,只有山色、古松、清泉、芳草,一派自然野趣。
秦金去世後,「鳳谷行窩」轉手為他的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他們對此園進行地進一步修葺,並改名為「鳳谷山莊」。後來,在萬曆年間,「鳳谷山莊」歸秦梁的族侄、當時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秦燿所有。由於他仕途不順,罷官回家,寄情山水,花了數年時間,將「鳳谷山莊」進行重新設計改造,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取王羲之《答許椽》詩中:「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之意,將此園改名為「寄暢園」。
清康熙、乾隆時代是寄暢園的鼎盛時期,秦耀曾孫請當時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並疏引名泉之水,讓其彎彎曲曲流入園中,且園內精心疊石,使得人在園中,宛若置身萬山叢中,園中流水彷彿風雨之聲,別有一番情趣,寄暢園也聲名大振。
康熙、乾隆幾下江南,每次必到寄暢園遊覽,康熙皇帝還為寄暢園題寫了「山色溪光」和「松風水月」。乾隆也就此園寫下多首詩文,還把寄暢園的結構繪圖帶到京城,命人在在清漪園(即今頤和園)內專門仿寄暢園建造惠山園(即今諧趣園)。清朝同治年間,寄暢園被毀。光緒時,秦氏子孫再次籌資重建。
*借景山水 融於自然
寄暢園面積不大,不足十五畝,但因為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以山池為中心,憑藉自然山水形勝,借景之法,園中西、北假山好似惠山東麓山勢的餘脈,東面建有亭台水榭,曲折長廊,交相呼應。園內假山起伏,主次分明,中部以土為主,地勢較高,兩側以石為主,相對較矮,其間種植樹木花草,襯托山勢。
園中流水縱深南北,鶴步灘位於池岸中部,有古樹兩株,而魚檻亭將水面劃分兩部份,造成斷續之感,同時引導惠山泉水入園,水流婉轉跌拓,水聲悅耳,在假山之中,如空谷回音,好似如八音齊奏,故名八音瀾。整個山水佈局使得全園以惠山為背景,藉助遠處錫山龍光塔,與自然融為一體。遠觀隱約間好像一片崇山密林,置身其中,又彷彿面對深山大澤,是一座構思精巧的山麓園林。
*園中諸景 獨具特色
從惠山寺日月池畔進入寄暢園的第一個建築是「鳳谷行窩」,兩側抱柱各有一聯:「雜樹垂蔭,雲淡煙輕;風澤清暢,氣爽節和。」,乃翁同和舊句。向東可見錫山高聳的龍光塔,西面則是惠山掩映在月光之中,故名「侵雲、礙月」。內部有小池、湖石和迴廊。
寄暢園的中心為錦匯漪,以景色錦繡絢麗得名。一泓池水位於中心,池邊樹木花草、建築亭台樓榭,遠處山影、塔影,近處亭影、榭影、樹影、花影,以及天上的飛鳥身影,盡皆影射至水中。以王維「巖岫盤郁,雲水飛動」得名的郁盤為一六角小亭,亭中設有一青石園台,配以四個石鼓墩,傳為秦氏之遺物。民間對此亭名字來源有另一種傳說,一次乾隆下江南,來寄暢園遊歷,曾與惠山寺僧人在此台下棋,被僧人殺得無計可施,雖然最後僧人讓棋,乾隆勝出,但心中依然不樂,故將此亭稱為「郁盤」。
此外,園中還有美人石、知魚檻、磚雕門樓、七星橋、八音澗、含貞齋和秉禮堂等諸景,皆具有獨自的特色。
*結語
寄暢園雖小,但其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引名泉之水入園,精心梳理,納惠、錫兩山風光造景,與自然渾然結合,顯得古樸、幽靜、清曠、疏朗,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成為一代名園。@(//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