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美芬/專題報導)
楊柏林的林口書房裡,充滿風雅故事,1棟不用錢買的房子、1棟充滿自我故事的空間。
林口書房是亞昕建設的作品,亞昕建設老闆姚連地是楊柏林最重要的「粉絲」之一,不只自己收藏,亞昕建設的建築作品中,中庭、交誼廳等都可見楊柏林的作品,後來還跟楊柏林提議, 請楊柏林用作品換亞昕建設的房子,2人就這麼做成了這筆風雅交易。
這棟房子對於楊柏林更有知遇的喜悅,「從空間中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是這個書房設計最重要的概念,楊柏林說明主軸。於是有大大的落地窗,室內外有穿透的明亮,加上窗簾來改變光線,所有收藏文物都是有時間的痕跡,時間就在這個清靈的空間中流動;穿梭著時空交錯的蒼蒼美感。
書房中,有楊柏林昔日觀音書房的岩石及門板、有送給自己生日禮物的宋朝時期男相菩薩,每日對著這個菩薩自我沈思與觀想,有來自非洲古老的棋盤…。
既收藏這棟房子,中庭不可馬虎,楊柏林要求亞昕建設,中庭由他設計,大師操刀,亞昕建設當然很開心的答應了,中庭裡,沒有繁複的造景與花園,只有大樹與草皮,中庭裡擺置了楊柏林的大型雕塑與前方的石柱湧泉相對應,形成一個開闊、風雅與文人風格的中庭。
這個中庭與楊柏林及一樓住戶們緊緊的連繫著,清柔的樹蔭步道,樓上住戶可以輕鬆的沿著樹色步道回家,洗滌一身的塵埃。
創作山屋與藝術親密對話
就在外雙溪滿是綠樹的山腰上,沿著山形而建的一棟老屋子,看似無意的陽光穿透層層樹葉,立體似的光影組合成楊柏林工作室。
空間藝術家楊柏林工作室緊緊的跟自然景觀合而為一,有濃濃的樹林隔開外界的塵囂,陽光穿透進屋的光度如同樂譜,扣著楊柏林的作品。
工作室其實是一棟山中小屋,小巧的庭園鐵門,穿過樹蔭小道來到主屋前,迎接的大門是由老銅與透明玻璃結合而成的特殊大門,進到屋內,還是一個透明玻璃的屏風,讓整個室內有著似有若無的空間區隔。
這棟老屋子裡,分成一樓與地下室,一樓是楊柏林平常工作的地方,隨意置放的成品、半成品,跟著光譜在擺動,書房與半和室的談話空間,都是開放式,透過樓板高低階來做空間區隔,一個偌大的挑空陽台,就從落地窗前接續,擺著老木頭架成的大桌面,一覽無遮的山景,層層跟老屋一氣呵成。
地下室則是展示著接近成品的雕塑作品,光線穿透樹梢與鐵皮屋頂,剛剛好成了作品與收藏品的光源,落錯有致的訴說不同的創作與光影故事。
室內外,盡是楊柏林的作品,在室內擺放、在庭園中跟森林為伍,總是有不同的情趣。
「工作是我最大的休息,也可以得到最充分的滿足。」楊柏林訴說著工作室與他的親密。
心靈書房典藏不朽的寶藏
「工作累了!或是覺得心情需要沈澱的時候,我就回到這個書房,獨自看著我的收藏品,從古老質樸、褪色的文物中,找到文化的豐富性,找到時間與歷史的痕跡,也找到再創作的泉源!」楊柏林訴說著他與書房之間心靈密切的交流。
這個書房位在林口,一棟大樓社區的一樓,房前兩棟大樹,清爽又優雅的與房子共榮,這個書房裡,平常就是楊柏林一個人跟他的藝術品共居,說白一點,就是楊柏林擺放收藏品的地方,「也是我沈澱心情的地方。」楊柏林說。
書房裡的空間規劃與佈置都是由楊柏林一手打造,前後花了一年時間,把臥室與廁所壓縮到能使用的範圍,其餘的空間就是一個擺放書籍與CD的書房, 與一個偌大的藝術品展示空間─空間設計簡單到沒有廚房,一如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
以大師的空間功力,怎麼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來打造這個空間?楊柏林說,「這些收藏品就是我的『書』,編印成冊文化的書籍反而不多;因為是擺放我的『書』,整個空間就是『書房』,只是這些書是立體的、充滿時間、歷史與藝術。」「因為我喜歡『門』,但要找到我心目中想要的物品,也算是可遇而不可求,等一個適合、喜歡的門,等了許多時間,也找了許多古物收藏家的收藏,等找到適合的門,已經一年過去了。」楊柏林說。
為數頗多的收藏品要擺放著實不易,展示空間與臥室之間,有一道黑布幔隔著藝術與人世的空間,有別於一般的硬面隔間,而在臥室裡,除了一個超簡單的臥舖之外,還是收藏的貯藏室,累了,就在環繞心愛古物之中臥舖而眠, 又是美事一件。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