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5日訊】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久經烽火蹂躝,歐洲大陸呈現死寂狀態。為了使戰後廢墟般的西歐,得以復甦,美國的馬歇爾計畫,從1947年到1954年,超過7年的時間,投入120億美元,從事「歐洲復興計畫」。這項援助,受惠者眾,平均每個西德居民可獲得29美元,義大利每人33美元,法國每人72美元,英國每人77美元。
當初,美國政策制定者的近程目標,是緊急濟貧解困,長程目標則是以發展歐陸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因為美國人相信,無助的貧困恰恰是滋生革命與共產主義的溫床。這種以美國的利益為目的,不可否認也有人道主義隱含其中的政策,也施行在戰後的亞洲,只不過比重沒那麼重,金額沒那麼高,台灣是其中的受惠國之一。如今四十多歲到六十歲台灣人的童年,大抵都沾染過美援麵粉美援奶油等民生物資的氣息。
終戰60年了,台灣從廢墟走出來,克服經濟上的民生凋敝,和政治上的長期戒嚴,破繭而出,走出一條前人不敢想像的道路。經濟上,台灣外匯存底曾經居世界之冠,政治上的民主鞏固,至今已殆無疑義。走出這條路,我們付出慘重的代價,其一是環境破壞,(茲事體大,不在此贅述);其二是,我們被造就成「單面向」的人類,漸漸成了一種可悲的經濟動物。
這種現象,有其歷史背景;長期的威權統治,不允許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學術上,多所參與和探究,因此處處設下地雷,動輒得咎,得逮捕,得囚禁。統治者只開放經商一途,鼓勵舉國上下努力發財和賺取外匯,這是一條榮華且安全的欽定大道。如果有所謂人格養成,台灣人愛錢如命,以賺錢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民族性,就這樣植入晶片了。
林肯說,「40歲以後的臉孔,要自己負責。」台灣人民也要學習為自己的單面向民族性負責。打開台灣的電視,誰和誰打架,誰和誰劈腿,這爆料,那爆料,八卦新聞瀰天蓋地而來。點綴性質的國際新聞,大抵是報導美國某州的牛,長了兩條尾巴,某隻貓掉落深井幸而獲救,等等不登大雅之堂的瑣事。媒體的藉口是觀眾想看,所以必須報導。媒體和觀眾,互相推諉,互相輕視,你拉著我、我拉著你,加速墮落。如果台灣人民有機會收看BBC新聞,將會震驚,十分震驚,我們為什麼忘了關心巴基斯坦的地震,非洲的疾病,和此起彼落的爆炸案。我們忘了世界,難怪世界也忘了我們。
台灣在貧困中,曾伸手接受來自遠方的援助。我們強壯以後,也要記得伸手,不是伸出侵略的手,打壓的手,而是伸出撫慰的手,扶持的手。台灣人要以此自勉自勵,中國人不也應該如此嗎?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時55分,網址為://www.rti.com.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