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環境污染十分堪憂

標籤:

【大紀元11月1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採訪報導)《紐約時報》記者亞德利30號發自北京的報導援引中國國家環保局污控司司長張立軍的話說,假如國家不採取措施遏制能源消耗和汽車擁有率,中國未來15年的環境污染指數將比目前增長四倍多。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還援引美國保護自然資源委員會高級科學家瓦特森的話說:「中國未來15年的環境污染指數即使不是增長四倍多,增長兩、三倍是不成問題的,而增長兩、三倍也就很可怕了,因為現狀已經很糟糕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經濟學家徐滇慶表示,中國必須實行產業結構調整,以降低能耗,謀求可持續發展。

徐滇慶:「我剛好在九月初到北京去參加了一個二十一世紀論壇的國際研討會,世界各國都有很多專家去。主要的議題就是討論怎麼樣才能夠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就是說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中國要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話,必須要注重環境保護,這是毫無疑問的。」

徐滇慶表示,中國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產業已經由東部向西部轉移,中國整體環保狀況還很差。

徐滇慶:「現在有很多污染比較厲害的產業已經從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而內地的地方政府除了吸收這些產業過去,給予提供各種方便之外,他們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香港《信報》總編陳景祥表示,「十五規劃」所確定的能耗指標能否實現值得懷疑。

陳景祥:「大陸現在生產規模都是一種粗放型的,就是說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才能得出高產出的結構,所以在控制污染和其他消耗方面的效果是比較差的。」

陳景祥舉日本的發展為例指出,眼下,中國在扭轉以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方面迴旋餘地不大。

陳景祥:「放棄粗放型的生產製造業對大陸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你說要有什麼方法去解決,我看起碼在這一段很長時間裡面都看不出來有很大能夠改善的地方。日本在六十年代這個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他們大概也是到了八十年,經濟發展非常高的速度的時候,把產業完全的去改造,或者是發展另外一種高產值的產業,把低產值的搬到東南亞等等其他地方去,才能慢慢扭轉趨勢。現在它的重工業當然搬到大陸的也有,但當時是搬到東南亞為主,都是產業這麼一級一級的升級改造。所以現在大陸來說,如果還沒有到這個地步的話,我看整體上能夠改變的空間也不多的。」

陳景祥說,中國既想鼓勵汽車產業的發展,就很難限制個人汽車擁有率,其結果必然是導致更嚴重的污染。

30號《紐約時報》還提到中國的污染對全球環境的惡劣影響。報導說,在某些日子裡,美國洛杉磯上空的微粒元素幾乎25%來自於中國。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綠色和平組織」敦促中國風力發電
哈爾濱上億工程被迫停用
2005總結 自然有機保養年
浙江獨立人士醞釀成立環保團體 六名成員遭傳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