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31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安培採訪報導)在中國,一些流動到外地工作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留在戶口所在地,不能和孩子在一些生活,這些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廣東省一個以「留守兒童」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有65%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在家的時間還不到10天,有將近10%的孩子有過「被遺棄」的感覺。這些數字說明什麼問題?怎樣解決多數流動人口的孩子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問題?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安培邀請旅居美國的社會學人劉曉竹博士和美國民間組織「中國勞工觀察」負責人李強先生就此進行討論。
記者:廣東省的婦女研究中心,最近對該省的清溪縣的兩所國小一所中學和十一個村委會所涵蓋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這些孩子的平均年齡大概在12歲多,那調查發現呢,大多數的父母在家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還不到十天,那麼請問劉曉築先生,你怎麼看這個數字,這個說明什麼問題呢?
劉曉築先生︰這個數字如果讓西方人和其他國家來看,就是不可思議,因為在現代社會大家都清楚兒童的成長,在他早期的時候和父母的關係影響他的一生,我想這是中國的一個社會問題,一方面就是政府如何為這些家長提供兒童教育知識,政策上有所傾斜,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努力,就是創造條件,讓孩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記者︰這個調查還發現,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與留守的孩子交流非常有限,內容也多數是學習成績和身體,而精神和心靈的溝通基本沒有。其中有些父母幾乎從來不給孩子打電話或者是寫信。李強先生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你看這個是不是主要跟中國的這個戶籍制度有關,就是說孩子的戶籍不在父母工作所在地,沒辦法在那裡上學,不能跟父母一起生活。
李強先生︰這個,我想是多方面的原因,一個當然戶口是一個的問題,如果他不在當地上學的話,因為他不是當地的戶籍,那麼他入學的話可能有更多的費用,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就是外出的民工他們在當地的話,實際上他們工作非常忙,這樣他們根本沒有辦法來照顧他們的子女,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被迫讓他們的子女留在他們的老鄉,就小孩子的爺爺、奶奶來照顧他,像這樣的話,就造成這個子女得不到父母親關懷,然後造成這種疏遠。
記者︰那廣東這調查還發現大概有10%的孩子都有過被遺棄的感覺,覺得自己 什麼都不如別人。這個調查人員分析說,「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是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得不到滿足,往往大概只有50%的人可以健康成長。劉曉築先生,您看這個影響,真的這麼嚴重嗎?
劉曉築先生︰問題當然是很嚴重,因為小孩他和別的孩子會比較,別的孩子父母 都在,我的父母為什麼不在呢?或者連個電話都不打呢?等等。這 些對孩子是有影響,但是話說回來,也不能完全怪這些父母不愛自 己的子女,說實話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樣的,但是中國現在的情況, 是有一大批流動人口,他們自己的溫飽、工作條件都非常差,根本 就不可能再照顧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孩子帶到身邊。所以說,中國 現在兒童出現的問題,是一批人口,在社會的底層掙扎,他們的掙 扎得不到政府的關注,他們的孩子更得不到政府的關注了。
記者︰那針對這些問題,廣東省的婦女組織就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改革城市教育管理體制,將流動人口的家庭子女教育,納入城市教育整體佈局和規劃中,為留守的兒童到父母工作所在地就學創造條件。李強先生您有什麼建議?
李強先生︰現在政府在取消這個戶籍。如果這個戶籍這樣調整的話,我想將會影響到子女的整個教育,但至於能往哪方面發展的話,就很難判斷。然後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比如說要保障外出打工的這種父母親就業權益,現在外出民工,他們的父母親工作每天都是沒日沒夜,每天晚上住在工廠裡面,那這樣的話根本沒辦法來費心教育。
記者︰據說這些在外地工作的父母經常被迫超時工作?
李強先生︰對呀﹗那政府應該從改善勞工權益方面,就是說要子女的父母親他們的這個勞動條件得到改善,能夠讓他們有時間去照顧他們的子女。
記者︰有時間休假是不是?
李強先生︰對﹗對﹗
記者︰劉曉築先生,你還有要補充的嗎?
劉曉築先生︰我覺得除了政府有一些政策傾斜以外,特別要關注教育體制對這些所謂弱勢團體的子女的幫助。中國的政策傾斜,當然一方面,是照顧低層低收入這批人,另外更重要的是抑制教育的腐敗,使教育為學生服務,不是為那些管教育的、教育行政人員撈錢服務。
(以上據自由亞洲電台錄音整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