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3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三十日電)中共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今後五年中國要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但是,北京學者指出,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解決當前中國民眾最關心的「不和諧因素」、「四大矛盾」。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當前社會四大矛盾,首先是分配失衡,貧富差距加大。中國民眾做相同的工作,由於身份、所在地區和部門等等的不同,得到的待遇有很大差別,收入也可能相差數倍。
專研中國國情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指出,統計顯示,中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一九八五年是1:2.57,但是到了二零零四年,成為1:3.23。如果加上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城鄉民眾實際收入的差距高達五倍。
而這只是中國大陸社會財富分配矛盾的一個方面。其他例如電力、自來水、燃氣生產與供應、電信業、航空運輸業、鐵路運輸業等國有經濟單位,靠壟斷經營優勢,獲取比其他行業平均工資高得多的收入,也是另一種人為的不公。
學者指出,分配差距不斷加大,不僅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還容易引起社會成員心理失衡甚至利益衝突,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
中國社會的第二大矛盾是教育不公,發展不均。一項對中國三十七所不同層次高校的調查顯示,城鄉之間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整體差距是五點八倍,在重點院校更達到八點八倍,即使在地方高校也有三點四倍,超過了城鄉居民經濟收入二點八倍的名義差距。
寧夏政協副主席朱佩玲指出,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將惡化社會的利益格局,會埋下城鄉、地區、階層等人際矛盾、緊張、衝突的隱患。
矛盾之三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待解決。據指出,中國人口佔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百分之二。而這僅有的醫療資源,八成集中在城市,城市的資源又有八成集中在大醫院。這使得不少人必須長途跋涉異地就醫,也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導致民眾普遍抱怨看病難與看病貴。
專家認為,為紓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民怨,十一五規劃期間,必須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第四大矛盾是勞動力供過於求,社會保障缺口多。目前,中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二零零六年,中國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今後幾年,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一千萬人,另外還有一千四百萬下崗失業。按經濟成長速度百分之八等因素計算,每年可安排一千萬人就業,每年勞動力供過於求多達一千四百萬人。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民眾的後顧之憂。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指出,中國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只有一億六千多萬人,不到勞動人口的一半。
北京學者就此指出,今後五年,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否則建構和諧社會將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