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二日電)在國際油價盤踞每桶60美元高檔下,民眾憂慮石油危機會再發生,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表示,關鍵在於中國,除非中國充分讓市場機制運作,或外資不再繼續進入以支撐其高檔經濟成長率,否則將加大石油危機發生可能性。
吳惠林在中經院今天最新公佈的「台商電子報」中,分析全球石油消費問題。他表示,雖然美國瑞塔颶風減弱,降低對石油供應衝擊,但天災頻傳仍難保類似卡崔娜風暴事件不再重演,加上中東局勢及恐怖活動諸多因素,加深世人對於石油危機再起的疑慮。
吳惠林指出,其中最該注意的是,崛起20多年的中國經濟,在亮麗經濟成長率背後,卻有低能源使用效率,造成大量需求石油現象,且已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根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的估計,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總量4%,卻消耗全球約3分之1的原料和媒、鋼鐵、水泥等資源,近年又積極向海外搜購和合作勘油,更突顯其耗用能源生產方式並無改變。
吳惠林表示,中國經濟較不按市場原則行事,低效率本來就是特徵,它不可能像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美國管制政策在短時間就縮手。如此一來,中國經濟成長率愈高,就表示能源耗用量愈大,在膨脹效果、甚至乘數效果出現下,可能將使石油需求激增。
因此,吳惠林認為,除非中國充分讓市場機制運作,或外資不再繼續進入以支撐其高檔經濟成長率,否則石油危機及其引發的風暴恐會出現。
吳惠林指出,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石油危機出現可用供需原理來解析,而「需遠大於供」通常是標準答案。不過,到底是供給或需求才是關鍵卻有不同的看法。
以最嚴重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一般的說法往往較看重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團結減產的供給面,但事實上,若無需求面拉抬,團結減產力量應在短期會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