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3日訊】10月8日至11日,中共舉行了「十六屆五中全會」。在會前的宣傳中,當局強調該會議的主題是「經濟議題」。實際上,每一次這樣的「中央全會」,他們都定調為 「圍繞經濟議題」,而從來不提政治議題。因為,一提到政治,就難免提到政改,這恰恰是當局要極力迴避的。他們也從來不突出人事問題,哪怕有時候發生重大人事變更,以至於整個全會都圍繞人事進行,在相關報道中,也都口徑一致地輕輕帶過。當局自知,所謂人事問題,其實就是權力鬥爭和權力分贓,這正是他們黑箱作業中,最難以啟齒的部分。
縱觀「十六屆五中全會」,最大的「經濟議題」,莫過於「十一五規劃」,即「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所謂「五年計劃」,是計劃經濟的典型標誌,原從蘇聯繼承和模仿過來。如今,蘇聯解體,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前蘇聯各共和國實現民主化,計劃經濟早已被前「社會主義」陣營棄如蔽履。唯有中共還沿襲套用這一副陳舊過時的框子。把「計劃」 二字改為「規劃」,換湯不換藥。反映了中共高層的僵化思維,也難怪國際社會至今不承認中國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
「十一五規劃」,強調科學發展、社會和諧、自主創新,等等。這些名詞,都是在社會的長期不滿和外界的持久壓力下,當局被迫提出來的。
說到科學發展,當局承認:中國多年來的GDP增長,主要靠固定資產投入,成本極高,效益極低。比如,單位產值能耗,中國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 7.7倍、日本的11.5倍;一台售價79美元的國產MP3,國外要拿走45美元的專利費,中國企業的純利潤只有1.5美元。當局因而暗示,要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這等於承認:多年來製造的高速增長神話,其實是一個假象,在迷惑了國內外視線的同時,更讓中國人民付出了沉重代價。
說到社會和諧,背景是:地區差距、城鄉差別、貧富懸殊,不斷拉大。比如,測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已經逼近0.47(外界測算為0.54),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隨時觸發社會動盪。事實上,連當局也承認:從1993到2003的十年間,中國社會的群體抗爭事件,從每年1萬起,急劇增加到每年6萬起。貧富懸殊和貧富對立,使中國社會處於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口。當局打算懸崖勒馬,遏制貧富分化,等於承認:鄧小平當年「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提法,根本就是一個錯誤。
然而,胡溫當局一邊高喊「建立和諧社會」,一邊卻繼續用高壓手段對付人民。不久前頒佈新的「上訪條例」,授予公安更大權力,隨意抓捕和關押上訪民眾;在最近廣東太石村的罷選風波中,心虛理虧的當局,居然動用社會黑勢力,恐嚇村民,襲擊和毆打前往關注的教授、律師、人大代表、和記者等。胡溫說一套,做一套,表明,他們口中的所謂「和諧社會」,並沒有外界期待的含義,而任由他們自己定義。那就是,要人民規規矩矩,鴉雀無聲,任憑他們擺佈。或者說,即便胡溫略有心思,想製造一點「和諧社會」的表象,但在現行制度下,他們自己也辦不到。道理很簡單,構建「和諧社會」,至少意味著消除貧富分化。然而,從上到下、多如蟻聚的中共官員,構成巨大的食利集團,多數人的貧窮,正是他們得以集中財富、花天酒地的來源和保障。要想從他們口中奪食養民,比登天還難,因為,只有徹底打破現行專制制度,實現民主化,還政於民,才可能杜絕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剷除貧富分化的根源。胡溫等人,屬於毫無獨立思維的技術官僚、黨的「白面書生」,斷不敢越雷池一步。
至於自主創新,當局承認:發達國家發展經濟,75%靠技術進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投入,而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歷經27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產業仍處於低級階段。然而,「自主創新」的說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共與發達國家,尤其美日歐等國關係不善、甚至經常處於緊張的尷尬局面。十六年來,受制於西方制裁,中國一直無法獲得推進產業升級的高技術或核心技術。主導 「六四」屠殺的中共當局,自當對此擔負歷史重責。(//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