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1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世桑新澤西報導)一群年過80歲的中國雲南省政府60年前公派留學生,從全美各地攜眷聚集於新州北部城鎮Jersey City 的Exchange Place,於10月2日上午10點半登上他們到達美國的第一個落點舊碼頭遺址,舊地重逢,暢敘鄉情,時代變化和人世滄桑。
這次有11位當年的留學生及其眷屬20多位老人參與聚會活動。他們是來自新澤西州的納忠陞夫婦,費城的方寶賢夫婦,底特律的蘇爾敬夫婦,新奧爾良的竇溥仁夫婦,夏威夷的郭啟柱夫婦,麻州的趙國書,德州的劉澤銑,成平,陳明瑛,以及已經去逝的新州周寶瑤以及舊金山和惠楨的太太們。儘管大家從前有過幾次交流小聚,但是這次是邀約人數最多和最齊的聚會。
這次由紐約-新州雲南同鄉會的同鄉們擔任聚會迎送接待事務。老「留學生」們先由美國各地彙集於新州北部城鎮Parsippany的希爾頓旅館 Hilton Hotel,小聚在位於新州北部城鎮Boonton的雲南同鄉會長陳明傑家和居住新州的納忠陞家,然後在Exchange Place舊碼頭遺址和州立自由公園(Liberty Park)的艾麗斯島(Ellis Island)移民博物館以及自由女神像島(Liberty Island)參觀敘舊,再回到各自的居住地。臨別時老人們還贈送給紐約-新州雲南同鄉會一幅從台灣專門請人書寫的<大同歌>共勉,留下昆明大觀樓長聯禮品作為紀念物。
老年人給年輕人講敘了60年前他們如何來美的經歷。那时乘坐瑞典和美國員工的Gripsholm 號客輪,由東方印度的Bambay經歐洲希臘的Piraeus,由東向西跨過大西洋海路,在1945年8月2日到達碼頭。當時有1509人乘客,有印度人,中國人,伊朗和伊拉克人,希臘人,俄國人以及一些無國籍者等世界各地的乘客。這艘船是第14次載了各式各樣的歐洲難民來到美國,有的人為了上船已經等了好幾年時間。其中由中國來的乘客中,除了有8位由中國返回的傳教人,幫助中國空軍的兩位美國飛行員,他們在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和扶傷中受到了很高的稱譽,還有就是174位中國人中有「一批到美國深造的學生」。這是他們到岸第二天<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中這樣記述的,這也是由現在的同鄉會長陳明傑先生的三舅蘇爾敬先生以及其他夥伴們仔細考證,同Jersey City 圖書館員聯絡查證,找到了當年的歷史記錄。於是大家把這個時間定為他們的60週年聚會日,幾經聯絡組織,最後達成了重返故地之遊。
這批留學生是當時雲南省政府先後送出的公派生中的一批。當時的龍雲省政府為了促進雲南開發建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抗日戰爭即將結束,西南聯大人才即將回到內地,為了解決人才斷層危機,政府有識之士呼籲奔走,經過經濟部門於中學生中舉試,在貧富貴賤和勤奮好學者中公平競爭,最後於1942年在44人位年青學生中培訓最後送出40人,隨後奔赴美國各地大學深造,如機器製造和金屬冶煉等。當時邀請了大批西南聯大教授教學的培訓班主任是繆雲臺先生,他是1913年雲南公派留美學生,1919年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礦冶系,回國後成為雲南錫務實業家和銀行家,為雲南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於是後來成了人才投資的促進者和領頭人。與大家一起參加這次聚會活動的繆先生女兒也向大家介紹,繆先生1973年回國觀光後於1979年定居北京,並且擔任經貿部特約顧問,中國信託投資公司董事等,於198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當年護送這批赴美留學生的領隊是金龍章先生。他自雲南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1924年公費留美就讀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專業,回國後曾經在上海工作,30年代應繆先生之約回鄉建設抗日大後方,任電機工程師和實業家以及經濟委員等。當時這些留學生剛剛到達美國居住在曼哈頓旅館的第二天,就被街頭慶祝二戰的鼓樂驚醒,那時正是全世界都在結束戰爭百廢待新的年代。金先生於1950年後居住美國波士頓,晚年居住新澤西,2000年去世,享年98歲。1949年中國政府生變,後來這批留學生的經濟來源也面臨危機,當時的畢業生有的回到家鄉成家立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折騰」。有的留在當地自謀生路,也有的繼續深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打拼創業。70年代中美建交之後,有的人借道其他國家逐步與家鄉取得了聯繫,實現探親和參觀甚至奉獻夙願之路。現在有的人還時常往返於中美之間,為促進和參與科技交流活動貢獻智慧和力量。例如納西族家庭的方寶賢先生,不僅有10位子女和滿堂孫輩,而且還曾經在雲南大學和內蒙大學做兼職教授,是太陽能方面的專家。
60年過去,這批留學生中的存活者約有20人居住在美國或者中國各地,這次11人在美國新澤西相聚時,大家感慨萬分,正如現在居住在昆明未能參加聚會的陳永定先生賀詩裡寫的,「昔日青春少年郎,如今蒼蒼老猶壯」,他們除了稱自己是聚會的幸運者,相約各自珍惜生命將來70週年時再見。這些白髮蒼蒼的老年人,都操著流利英文,但是雲南鄉音未改,很多人還能夠記住一些幼時的家鄉趣聞。他們在打拼西方世界的經歷中,各自學有所長,都是各個行業的姣姣者,在教授,研究員和工程師以及神職人員等職業中功勛卓著,堪稱人才「瑰寶」。他們的家眷中,有華裔和美國人以及歐洲裔,都已經是古希老人。他們大多數人兒女成群子孫滿堂,有的人家之年輕一代還是美國常青籐學校的高才生,是美國社會知識人才的中堅力量之一。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