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0日訊】 長榮大學於本月8 日舉辦學術研討會,會中頻有學生反映「有教授不會教」,或知名學者因教學方式遭學生抵制等教學問題。對此,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李振清表示,台灣新進大學任教的多是新科博士,大都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實是教改忽視的一環,此外,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亦表示:有些學者學問沒話說,學生卻不一定能吸收,教學技巧若能改善,不僅能減輕教學壓力,學生程度也能提高。
學過教育的人都知道,任何教師都需具備三種知識,即—學科知識(subject matter knowledge)、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及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所謂學科知識就是任教科目的內容知識,如對國文或線性代數的了解與深入研究;教學知識則指如何教導學生的知識,例如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班級經營…等;學科教學知識則指教師能選擇適合所教授學生程度的課程資源或教材並善盡教導之責,且能評論課程內概念呈現方式(橫向與縱向的連結)的適當性,如各科教材教法與教師實習的實質體驗…等。
西方學者Wilson及 Galf早在80年代即研究指出:大學生心目中期望的大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除了能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較為生動、有趣的示範, 並能討論時事及增加課後師生互動,教學中不但教師本身需具備人師溫暖的一面,更必須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方足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及學習效果,顯見學生對於教師(不論領域科目為何)的共同期望是存在的;此外,Feldman與 Finklestein 的實證研究亦指出: 大學教授亟需具有足夠的領域知識與教學技巧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在表達技巧的品質上最受學生關注,這再再都證明了一位好的大學教師需具上述「教學三要」,否則不能成為真正的良師。
令人傷感的,在台灣各大學中,您真的看到了兼具「教學三要」的教師嗎?或者說,有教師「寧願」全心全力投入在教學工作上? 我想答案是很令人悲哀的,因為在台灣,學校的主體~ 學生的最大的需求是求學,而大學教師的重點竟然不是教學! 而是為升等的研究論文發表數。
君不見? 國内大學如台藝大、靜宜、嘉大、警大… 幾乎都千篇一律地規定教學成績佔20%;銘傳大學只佔其升等成績的18%,高雄大及宜蘭大則僅佔15%;高雄醫學大學,其自然醫學科學類專任教師升等計分標準竟主要以論文篇數計算:(升教授:SCI/SSCI主論文5篇,升副教授:4篇: 升助理教授:2把教學成績僅僅排序在「非必要條件」中的計點項目中。而更令人迷惑的,所有的資料皆顯示,台灣竟沒有一所大學將其教師升等中的教學成績看成最重要的項目(超過百分之50),一眼望去,「研究成績佔百分之70」早已成主流模式,老師「只好」每天作研究,視教學為副產品,也無怪乎大學校園到處充滿著類似「研究長工」的教師,到處瀰漫著補習班模樣的商業氣息,師生關係冷漠到極點。
準此,筆者在此建議教育當局下列事項以強化大學教師教學工作
一、加強教學項目在教師升等之比重
强化教學工作在教師晉升職稱中的權重至少到百分之50並實行教學工作業績認可制度,在講師與助理教授階段更需如此以培養其在起初時期的教學素養, 惟有加強教學項目在教師升等之比重,才能喚回老師的教學心,真正落實教學工作。
二、研擬大學教師加修教育學程
可考慮重新修改專科以上教師任用辦法,大學新進講師以上教師皆應修「大學教育學程」,以期在起始階段有最基本的教學概念,另亦可比照中小學教師實習教師制給予其師徒制的經驗傳承。
三、落實教師教學專業評鑑
各校應以學校本位發展的目標訂定切合己身的規準與細目指標,另外,在評鑑的機制方面,除內外部評鑑人員外,也需注重來自學生的回饋,因它也是教師用以評鑑其教學成效的主要依據。
四、減輕教師教學負擔
各校應增加教學助理編制,其任務以教材編製與資料蒐集為主,同時必須降低班級人數,直接提高教學品質並使師生互動更為緊密。
五、支援教師教學之需求
教師教學需求的滿足以設立專責單位來總體規劃執行為當務之急,因此「教學資源中心」(Instructional Resources Center)便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其提供的服務應有:教師發展服務、教學設計、器材設施的保養修理、系統的設計與建造、教學與學習過程的改進、教材與資源的分配及選擇。
六、落實獎勵制度:幾乎所有實證都研究發現:獎勵制度有助於教師用心於教學上,故應落實獎勵制度以改善教學品質,如教師獲校內教學卓越獎項,應考慮其教師升等時給予特別加分。
我想這樣一來,台灣各大學的教學品質一定會立即改善,校園師生關係亦會脫去冷漠,換上溫馨色彩,大學教師也庶幾不將再被戲稱為研究長工。
(作者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