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7日報導】(據中廣新聞葉柏毅報導) 1月19號,南韓首都「漢城市」市長「李明博」高調舉行了記者會,正式宣佈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事實上,從七○年代,南韓故總統「朴正熙」全面改用拼音文字,而禁用漢字之後,南韓自己已經不用「漢城」這兩個字來稱呼自己的首都了,既然如此,「漢城」這次宣佈要正名,目的性就非常明顯是針對華文世界來的了;也就是說,南韓人不希望華文世界再把自己的首都稱為「漢城」,而寧願要大家改用發音相近的「首爾」。
從19號宣佈改名之後,南韓自己倒是十分積極,不但原來漢城市的官方網站中文版,立即全部改稱自己「首爾」,而且幾乎所有南韓官方網站中文版,也都立刻把「漢城」改為「首爾」;不過除了南韓自己相當積極之外,其他華文世界地區,反應則是相當冷淡;如果是純華文媒體,幾乎全部仍然沿用「漢城」舊名,而如果是附有中文版的外文媒體,在轉成中文時,不是寫成「漢城」,再括弧補充說「首爾」,就是反過來,寫成「首爾」,再括弧補充說是「漢城」;無論如保都可以看出,華文世界把「漢城」改成「首爾」的配合度並不高,華文世界的消極作風,顯然讓南韓方面十分失望,因此南韓的第一大報「北韓日報」,再度呼籲華文世界,尤其是大陸,應該要尊重南韓人的選擇,從善如流,把「漢城」改稱「首爾」。
為什麼南韓人相當堅持,要把沿用已久的「漢城」,改成「首爾」呢?事實上,如果單純從發音來看,「漢城」的發音,的確和「首爾」比較相近;不過,追溯歷史,西元1394年,李氏王朝開國君主「李成桂」,把都城從「開京」遷到「漢陽」之後,正式把「漢陽」改名為「漢城」,這就是「漢城」這個名稱的由來;1910年,日本佔領北韓半島時,把「漢城」改稱「京城」;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南韓恢復獨立,於是改回用韓國話來稱呼「京城」這個名稱,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知的「Seoul」,但在漢字上,仍然是寫成「漢城」,而不是「京城」。
而這也牽涉到南韓該不該用漢字的問題;如果從語系來講,韓語和日語及蒙古語一樣,屬於「阿爾泰語系」,主要以拼音為主,所以在發展出自己的拼音符號之前,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而因為自古和中國的來往交流頻繁,於是就把自己的發音方式,依附在漢字上,也因此,漢字才深入到韓語與日語當中。但由於北韓半島連年遭遇戰亂或占領,使得他們特別專注於發揚自己的民族主義,因此到了七○年代,前總統「朴正熙」才下令全面禁用漢字,改用自己發明出來的拼音符號。
可是,用拼音符號也出現了一個後遺症,就是讓韓國人無法分辨同音但異義的字,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韓國人取名字的時候,沿用中國式的姓名;但由於南韓不准用漢字,所以名字只能用拼音符號來取代,而也因此,像「俊鎬」、「忠皓」與「中湖」等漢字完全不同的名字,用韓語拼音表現起來,卻完全一樣,也造成了部分韓國人的困擾;而在1992年,南韓與大陸建交之後,南韓因為不得不正視大陸的強大影響力,因此,在主客觀形勢雙重影響之下,南韓在金大中總統主政期間,開始下令解除部份使用漢字的限制,不過一方面,南韓由於長期禁用漢字,已經幾乎沒什麼人認得漢字了;但現在由於情勢所迫,他們又必須要使用漢字,所以,現在南韓人對自己的語言政策,似乎感到有點無所適從;甚至有學者批評,南韓的語言政策,是從「認為自己什麼都好的偏狹國族主義」,轉到「無條件擁護漢字的盲目事大主義」。
所以,固然一個國家,把首都改名,是一件大事,但是追溯改名的來龍去脈,才知道這其中,還牽涉到錯綜複雜的政治、文化與語言因素;例如有人就批評說,南韓方面聲稱,把「漢城」改為「首爾」是希望中文譯名符合韓語發音,但是一般華文地區認為這個說法未免牽強,因為像英國的「牛津」、「劍橋」,或是美國的「小岩城」、「鹽湖城」,都不是用音譯而是用意譯,所以,說到底,大陸文化界還是認為,是南韓的文化中心因素作祟。
然而,儘管如此,不管從南韓人的民族性格,或是此事已成定局的事情來看,如今再要南韓把「首爾」改回「漢城」似乎不現實也不可能;因此,也有部份人士,特別是旅遊業者,拿當初「越南」共黨把南越首都「西貢」改成「胡志明市」的往事為例認為,越共先前把「西貢」改成「胡志明市」的由來,是紀念南北越統一之後的首任總統「胡志明」,「西貢」在改成「胡志明市」之前,也有許多人也不習慣,之後才慢慢改過來,因此他們認為,儘管「漢城」改為「首爾」之初,華文世界使用興趣不高,但是只要堅持的時間夠久,南韓最終應該還是能夠如願讓外界,特別是以大陸為主的華文世界,把「漢城」改成「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