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石玲編譯報導) 中華文化的傳統到底是什么?當中華文化在美國社會產生了一些改變後如何將其薪火傳到下一代?這些是華裔家庭和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所面臨的共同議題。
聖路易斯時報(St. Louis Times)8月19日報導,華裔安妮亞-路易(Andrea Louie)博士是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文化人類學家,曾在1997年在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擔任博士後研究並教授亞裔研究課程。自2000年起,她開始訪問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並于2002年陪同數位領養家庭親赴中國大陸帶回領養的中國孩子,至今為止,路易博士已訪問了三十餘個領養家庭,各領養機構和華裔社區人士。
路易博士說將自己領養的孩子與中國建立起關係是個多層面的考量,大多數領養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接觸中國和中華文化。領養機構也建議領養家庭維持和中國的關係。由於許多領養家庭父母親並不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大多數都是在領養孩子後認真的學習有關中國的一切。此外領養家庭本身常具有多元文化或多種族的背景,因此他們還須注意日常生活中各文化之間的平衡。
在對孩子親生父母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許多領養家庭父母親覺得讓孩子維持和中國的關係是他們可以提供的一方面,他們也願意幫助孩子溶入亞裔社區,並希望孩子以自己的中國背景為榮,以便在成長過程中及成年後能夠面對族裔上的問題。
然而不同的領養家庭對中國文化有不同的側重。有些家庭重視學習中文,有些家庭讓孩子學習中國藝術如書法、舞蹈等,並慶祝中國節日。對多數父母親而言與同樣背景的家庭常聚在一起以及與當地的華人社區接觸都非常重要。另一些家庭則帶孩子回中國尋根。許多領養家庭儘可能的將中國文化溶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但他們也發現在孩子入學後這變得愈來愈困難,因為孩子增加了許多其他的活動,例如運動課,音樂課或教堂活動等。
雖然領養的中國孩子與中國的聯繫與別人不同,但他們與其他華裔孩子有許多共同之處,特別是身處在不同的種族與文化之間的感受。對於中國他們也都沒有親身的經歷。許多生長在美國的中國孩子只會說少許中文,看不懂中文,也不能適應華人社區。事實上他們更認同一些美國境內的通俗文化如日本漫畫,中國功夫電影以及香港流行歌手等。雖然他們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但他們認為大陸的尋根之旅最終讓他們更接近自己的亞裔同伴與家庭。他們覺得家中日常生活的慣例與傳統對他們才是最具有意義的,即使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慣例與傳統的起源或是是否準確的執行了它們。
許多領養家庭父母親認為生長在中國家庭的孩子較能與中國及中華文化維持較緊密的關係。路易博士希望當這些父母認識到中華文化在美國的中國家庭中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時,他們就會明白不是僅有一個方式去做華裔美人。從人類學上說文化是不斷的變化著並呈現新的面貌,不過分強調文化的準確性是很重要的。她也鼓勵這些父母多認識來自華裔及華裔社區的各種資源,因為這些資源反映了作為少數族裔的經歷。
「我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這是領養家庭最常問的問題。路易博士說,做父母親的能夠了解這些文化議題,並嘗試各種不同方法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中華文化和華裔社區就是最好的了。她也提醒這些父母們,孩子長大了仍是會怪父母這個沒做或是那個做太多,但是就像沒有一個對或錯的方式去當一個中國人,同樣的,也不是僅有一種方式去當華裔美國人。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