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掌故:街道名稱的由來(二)

賢溢 整理

人氣 529
標籤:

*以早年的英商巨賈命名的:

「怡和街」Yee Wo Street,「渣甸坊」 Jardine’s Crescent,「渣甸街」Jardin’s Bazaar,「勿地臣街」Matheson Street,「波斯富街」 Percival Street,「伊榮街 」Irving Street,「景隆街」 Cannon Street,「百德新街」Paterson Street,「糖街」Sugar Street,「東角道」East Point Road。

這一連串的街道名,都與早期英商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現叫怡和洋行)扯上關係的。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後,劃出維多利亞灣地段40幅公開投標拍賣,英商渣甸洋行就看中當時銅鑼灣這一帶地區。百多年前這兒是一片淺灘,有一處灣頭如條舌頭樣伸出維多利亞海港的,叫做「東角」;附近還有一個小島名「燈籠洲」,可興建炮台作防衛。自掃桿埔那邊有一條小溪流出入海(流到今日柏寧酒店一處)。渣甸洋行投標得此地段發展為己用,並大興土木,興建碼頭、倉庫、辦公樓等等及把總部自廣州移到香港。此後百多年,銅鑼灣與「東角」這一帶地區的發展便與渣甸洋行息息相關。

1841怡和第一間貨倉在銅鑼灣落成。1902年港府在銅鑼灣,禮頓山與大坑之間開闢渣甸坊,怡和街,邊寧頓街等,都以「渣甸」有關的去命名。其後銅鑼灣區開拓的街名,亦大半與渣甸洋行有關,如「勿地臣街」;其中又有不少以渣甸大班命名,如「波斯富」街、「伊榮」街、「百德新」街等。至於「景隆街」 Cannon Street 英文 Cannon 一字指大炮,就是指「燈籠洲」島上之炮台而作命名。「糖街」(位於怡和街和告士打道之間的短街)在1868年前曾叫做「銀圓街」,因為有一間政府造幣廠。但造幣廠的生意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結果於1868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由怡和洋行以六萬元收購,改建為糖廠製作白糖運往英國及東南亞之殖民地,因此改名「糖街」。

「畢街」Burd Street

畢街座落於中環禧利街與孖沙街之間,是以當時除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及顛地(Dent)外,另有一間叫「Burd」的英資洋行命名。1841年英國佔據香港時,到香港營商的英資約有十二,三家。這些商行昔日都是主要販賣鴉片的。

*以早期的港督的名去命名的:

自英軍1841年進駐香港後,早期香島的發展以中西區為主,是政治和經濟中心,很多以港督命名的街道,都集中在中西區及半山區。香港東區是郊區,人煙罕至。 街道則要遲幾十年才開始發展,因而沒有此類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名稱。

戰後的香港發展愈來愈快,有更多新街道成立。往後街道的命名已經放棄用政府官員名字。現在把其中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名列舉如下及做一點小小的歷史檔案: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是香港第一任總督(1843-1844),由維多利亞女皇頒發任。在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時,他是英方的全權代表。



般含道位於港島的西區半山,東接堅道,西接薄扶林道。般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是香港第三任總督(1845-1854),他的譯名亦有叫「文咸」。文咸東街是他任內將該處淺灘填成陸地後命名,這是文咸東西街不稱Street而稱為Strand的原因。換句話說,文咸東街的命名是紀念他首次為香港填海得地,般含道才是真正用他的名字命名街道紀念他。由於文咸街命名於前,後來開發半山區用他名字命名時,為免和文咸街混淆,故將中文譯為同音相近的字,而名為般含道。(待續)

(香港大紀元)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掌故——「香港」命名的由來
香港掌故——街道名稱的由來(一)
布拉格跨年遊 看古老建築、逛聖誕集市
見證百年風華 東京原宿木造車站走入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