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懷戀故土的民族

標籤: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佈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裡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共有人口29657人。   
  
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后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節日有大過年、大十五、嚐新節等。  
     
普米族是一個懷戀故土的民族,與古代氐羌族系有淵源關係。根據本民族的傳說和歷史文獻記載,普米族先民是原來居住在青海、甘肅和四川交匯地帶的遊牧部落,後來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著溫暖、低濕的川西南移。

公元13世紀 中葉,一部份人被徵召入元軍,隨忽必烈遠征雲南。從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漸結束了「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狀態,開始了以農耕為主的生活。   
  
千百年過去了,代代普米人始終懷念著北方。時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習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遠古遊牧民族的遺風,能夠體現到他對民族發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戀。   
  
按著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3歲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 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繫腰帶;婦女還以髮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犛牛毛和黑絲線編入髮辮之中,盤於頭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 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資料來源:世華網)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民俗民風:西雙版納傣族壁畫
民俗民風:古老的茶農
民俗民風:冠蓋式住房
民俗民風:篾箍繞裙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