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2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江雨航9月22日報導)新加坡兩大傳媒集團近日宣佈結束競爭,合併兩家電視業務及免費報業,許多人擔心,獅城媒體空間將急速萎縮,回到狹隘的一語堂原點。文宣上,這起合併事件是純商業利益考量的結果;但合併倡議人卻是新加坡最有影響力的資政李光耀,導致該起事件染上政治色彩。
除了電纜(有線)電視頻道,新加坡媒體市場幾乎由兩大傳媒集團–報業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和新傳媒(MediaCorp)瓜分。原本報業控股出版印刷媒體(如《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而新傳媒主攻電視廣播業(第五和第八電視台),兩大集團業務並不重疊。
獅城政府於2000年選擇性開放媒體業,允許報業控股開辦第二家大眾電視台(優頻道和i頻道),而新傳媒則推出免付費日報–Today(《今日報》)。這項開放政策牽動兩大媒體集團相互競爭,結束由兩大媒體集團壟斷不同媒體領域的局面。
但四年後的今天,這兩大集團以避免惡性競爭為由,將報業控股的電視業務與新傳媒的大眾電視業務合併,而報業控股的免費英文報紙《街趣報》(Streets)則與新傳媒出版的免費英文報《今日報》(Today)合併。
這兩家媒體集團將成立一家新的電視公司──新傳媒電視控股(MediaCorp TV Holdings)掌管合併業務。合併後,報業控股注入1000萬新元,擁有新公司的20%股權,而新傳媒則持有另80%的股份;此外,報業控股也將買下4%《今日報》的股權。
合併的結果顯然會討好兩大集團的股東,但此後新加坡的讀者觀眾卻需面對媒體遭單一集團壟斷的局面。
文宣上,這起合併事件是純商業利益考量的結果,但合併倡議人卻是新加坡最有影響力的資政李光耀,導致該起事件染上政治色彩。
去年,李光耀提出新加坡市場小,倡議兩大集團合併。爾後,新傳媒集團總裁黃源榮就曾否認兩大集團將合併,認為平面媒體6億新元的潛在廣告市場容納得下兩個業者。但今天形勢比人強,兩大集團終於合併。
雖說合併是純商業活動,這起事件也勞動國務資政吳作棟為這項合併作出辯護。他認為新加坡市場太小,兩大集團過去競爭慘烈,造成雙方虧損。
或許兩大集團在個別業務都有虧損,但兩大集團整體業務卻享有可觀的盈利。報業控股去年淨利報3.8億新元,而新傳媒則於2002年賺了1億3千4百萬新元。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何啟良博士就認為,兩大集團有必要將財務情況交代得更清楚,才能說服民眾。
另一方面,李顯龍總理辯稱,“兩大媒體集團的整合不會導致壟斷的局面,因為對消費者來說,他們還是有許多選擇,比如電纜電視所提供的電視節目。”
除了兩大媒體的電視廣播,今天新加坡消費人能享有超過50個付費電纜(有線)電視頻道,包括CNN和BBC電視台。問題是,新加坡政府對媒體管製非常嚴厲,所有的電視頻道節目皆要經過審查才可播放。
除了審查,新加坡還有許多嚴刑峻法,如誹謗法令、內部安全法令等,箝制新聞自由。除了傳統媒體,新加坡也對本地互聯網施加管制。
有一種意見認為,面對新加坡政府的管制,許多海外媒體為了在新加坡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也自我審查新加坡新聞,更不用說是本地媒體了。據報道,CNN就曾在播放一項事關一美國少年在新加坡法庭被判有罪的節目前,事先知會新加坡電纜電視頻道公司(Singapore Cable Vision),而引來非議。
有評論者認為,獅城政府原初開放媒體業乃是為了討好美國,排除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障礙,但目標達至後,就倡議合併,避免兩大媒體競爭求存而跨越新加坡的政治地雷禁區(out-of-bound markers)。
不管新加坡是否刻意討好美國,兩大媒體競爭求存確實曾踩到新加坡的政治地雷。據稱,《今日報》曾刊登一篇澳藉麥克(Michael Backman)批評新加坡實施陳舊專政的文章而觸碰政治地雷。
無論如何,新加坡政府保証,本地業者依然可以申請進軍電視及報業市場。但在新加坡,媒體業是受到政府嚴密管制的行業,經營媒體需要獲得政府事先批准,所謂的進軍媒體業亦非易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