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台北特稿)核能使用的風向變了?過去反核、限核的先進國家,因為氣候變遷的溫室效應,開始重新考慮恢復使用核能;開發中國家因為缺乏燃煤及石油,加以人口與經濟成長的壓力,更傾向使用核能。
考慮到核能是一種高成本、高風險及有害生態的能源,包括台灣及一些歐美先進國家早已開始採行減少核能發電或是走向非核家園的政策,期能逐漸遠離核能可能帶來的危險。
經過停建核四的爭執不休,「非核家園」的理念已在台灣成為國家共識。經濟部長何美玥7月間在主持台電公司新、舊董事長交接時,也要求台電能落實這一理念,並就替代能源及相關問題進行整體規劃。
核能發電未來五十年內重燃生機
站在關懷生命、保護生態環境及後代子孫永遠不再面對核能發電風險的立場,台灣必須走向非核家園,不過,《國際原子能公署》(International AtomicEnergy Agency, IAEA)月前發布一份有關全球核能未來發展及走向的報告,卻值得台灣參考。
這項報告的內容顯示,鑒於其它能源造成氣候變化的事實,長期以來普遍受到質疑的核能發電可能會在未來五十年內重燃生機,成為發電的主要能源。
《IAEA》秘書長伊巴拉德(Mohamed Elbaradel)6月27日在莫斯科召開一項有關五十年來核能發電的國際會議中發表演講時,也清楚表示:「雖然目前仍無法確定,但未來五十年的核能發展,可能會有更令人振奮的成長。」
儘管在五○及六○年代時,核能曾一度被視為最廉價及最乾淨的能源,但它的一些缺點及危險性,卻很快的成為反對使用核能人士抗爭的焦點。
尤其是烏克蘭車諾比的核能發電廠在一九八六年發生意外事故後,更引起不少人對使用核能產生疑慮;這一事故造成一些歐洲國家及前蘇聯的天空受到核污染及可能帶來的危險,也引起歐洲民眾對核能安全的重視,並導致環保團體自此展開反對在歐洲使用核能的運動,以避免人體健康及環境受到傷害。
基於歐洲民眾對核能的恐懼、反核團體對核廢料處理的關切及對前蘇聯設計核能電廠安全的顧慮,已使得比利時、德國、荷蘭及瑞典等歐洲國家決定逐漸淘汰核能電廠,同時愛爾蘭、丹麥及奧地利也已發表反對核能的聲明,這一事實說明,至少目前看來,核能發電未來在歐洲的發展並不令人感到樂觀。
而同為先進地區的北美,事實上也已停建核電廠。
然而,八○年代全球對過度廢氣排放造成溫室效應及氣候改變的關切,以及在《聯合國》推動下,一百五十個國家在一九九七年簽訂〈京都議定書〉(TheKyoto of Protocol),承諾在2008年至二○一二年減少百分之五的廢氣排放量,以避免氣候的持續變化,似乎已為核能發電找到獲得重生的理由。
溫室效應將成為核能發電的救星
根據《IAEA》的說法,因核能發電而產生的廢氣遠較燃油發電排放的廢氣為低,且如以現有非核能源依比例替代核能發電,將使全球產生更多的廢氣,因此,面對許多國家有意限制廢氣排放量,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核能反而成為能源需求的有利選擇。
《IAEA》的統計數字顯示,使用核能,每千瓦小時僅會釋放二至六公克的廢氣;但如全球現有的核能電廠全數關閉,並以現存的非核能源依比例混合取代發電,將會造成全球每年增加六億噸碳廢氣的排放量,這一數量約相當〈京都議定書〉希望在2010年時避免廢氣排放總量的兩倍。
此外,至今尚無任何再生能源能取代核能替代燃油發電,以提供基本所需發電能量的事實,也使《IAEA》認為,核能發電仍有發展的前途。
伊巴拉德在演說時也指出:「當人們看到未來,就愈能預期,許多國家考慮到擴展核能發電將能對全球環境及經濟成長帶來的潛在利益。」
雖然,各國對繼續使用核能發電或是尋求建造新核能電廠的看法迥異,但除與核能的安全性、廢料儲存及核原料供應的考量有關外,人口與經濟成長也是考量核能是否能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
以有意淘汰核能的西歐國家為例,因並未受到人口增加及經濟需要的壓力,再加上有其它能源可供選擇使用,故並不一定要繼續採行擴大使用核能的政策。
相對的,亞洲及東歐國家因經濟成長需求的壓力及缺乏天然資源,或因人口快速增加,必須擁有更多能源來支應,故已成為目前全球建造最多或次多核電廠的地區。
《IAEA》數字顯示,在全球正在建造的二十七座核能電廠中,亞洲就佔十六座,東歐則佔八座。
歸納《IAEA》對未來核能發展的預期,亞洲將因經濟成長的需要、人口增加的壓力及缺乏自然資源等因素,應會持續增加核能發電的使用。
至於已停建核能電廠的西歐,並不排除這一情況在未來數年面臨急遽改變的可能。事實上,歐洲國家中的芬蘭已表態支持擴建核能電廠的立場,瑞士也已經過公投,反對淘汰核電廠。
至於美國,二十六座核能電廠已收到展延使用五年的執照,另五十個核電廠也將表達希望延長使用執照的意願。
全球未來可能使用更多核能發電
《IAEA》認為,核能的未來及使用除需視各國的政治決定外,很難在「一體適用」的基礎上做預測。基本上,未來核能電廠在能源較少及能源需求增加的國家將較具吸引力及發展潛力;在以維持能源穩定及減少空氣污染及溫室廢氣為優先的國家,核能電廠的持續發展也較有希望;但在優先考慮核能安全及核廢料處理的國家,將可能會拒絕再使用核能發電。
令《IAEA》感到樂觀的是,由〈討論氣候改變政府間會議〉及《國際能源公署》(International EnergyAgency,IEA)進行的一項研究已預期,未來全球有可能使用更多的核能發電。
這項研究在考慮到提昇全球生活水準所需能源總量、傳統石油能源的減少、以及何種能源對長期經濟發展有利等因素後指出:二○三○年時,全球使用核能發電量將增加二點五倍;約相當全球發電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在二○五○年時將增加四倍。
《IAEA》也預期二○二○年前,全球核能發電仍會持續增加,雖然增加的速度將較其它能源生產的電力為慢。另一較樂觀預期是:二○三○年時,全球依賴核能生產的電力將較二○二○年增加百分之七十。如將所有相關因素考慮在內,《IAEA》也確認,至今仍無任何資源能限制核能在二十一世紀中的發展,可能的情況則是核能應有更好的發展。
不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際能源小組卻對核能發電的未來抱持較悲觀的看法,並認為,鑒於未來不會興建太多的核電廠,再加上一些現有的核電廠將逐漸除役,未來核能發電所扮演的角色將大不如前。
由於《IAEA》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核電廠的設備早已有所改善,同時科學界多半同意核廢料可經由掩埋妥善處埋,因此,核能安全及廢料儲存引發的問題應可解決。
報告中並指出,創新的設計、較短的建廠時間及大幅降低資金成本也可能有助推動全球邁向一個新的核能時代。
儘管許多國家,尤其是正走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開發中國家,在未來五十年將面對更多的能源需求,但《IAEA 》也認知到,並非所有國家會因經濟理由或是核電廠在安全上有所進步,而同意使核能獲得重生。
只是,在《IAEA》的觀點中,人們對核能基礎科學缺乏了解、未能區分車諾比核電廠與全球其它核電廠設計之不同,以及未能正確認識到核能發電並不會造成氣候變化,已阻礙核能發電過去數十年間的順利發展。未來是否仍然如此,則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