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流傳著各種曲調,如爬山調、迎客調、娶親調等等。彝族的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笛、銅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頗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鍋莊舞」等,其中「阿細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
夜幕降臨,在皎潔的月光下,小伙子們吹起短笛,彈起三弦,男女青年和著節拍,翩翩起舞,跳到酣暢時姑娘們會隨手摘一片樹葉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歡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
阿西跳月
也叫「跳樂」,或「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撒尼人的一種民間舞蹈,流行於雲南彝族地區。傳說在很早以前,阿細人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很大的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撲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滅。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人不斷地換著腳,或單腳跳著繼續撲打,終於把大火撲滅了。為了歡慶勝利,大家彈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起舞來。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阿細跳月」。
「跳月」是漢族人給起的名子,阿細人叫「跳」。每逢節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在草坪上,男的彈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對舞,主要動作是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同時拍手和原地跳轉。舞蹈節奏鮮明,情緒歡快。
巴烏
彝、苗、哈尼等族的吹奏樂器,也叫「把烏」。一般用竹笛製成,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後一),吹孔裝有舌形簧片。橫吹,音色果美,但音量小、音域窄。1976年對巴馬進行了改革,管身加粗加長,裝有四個音鍵,便於吹奏,擴大了音域。音量也有所增大。另外,在紅河彝族地區還流行「直吹巴烏」、「雙管巴馬」。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