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正圓

中秋節的風俗

陳沁怡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9月10日訊】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食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許多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月餅

城鄉民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長期以來人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代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風俗

中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

江南一帶的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加州福建同鄉會中秋月圓徵文比賽
首屆新州中秋園遊會即將舉行
華埠中秋聯歡節慶功宴 歡喜熱鬧
華埠慶中秋  名副其實大團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