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9日訊】 (亞洲時報在線記者Jayanthi Iyengar8月9日報導) 受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猛增的慣性作用,世界總人口在世紀之交將突破100億。這樣災難性的預言還記得嗎?事實上,人口爆炸的恐懼正在消失。由聯合國、美國人口局等機構的調查顯示,世界總人口如今有60多億,要翻倍增長幾乎不可能。據估計,到2050年它會達到90億的頂峰,之後就開始下降。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恰恰相反。同時,人越來越長壽,而且生的孩子越來越少,也使世界總人口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亞洲的人口增長也沒有預料的那樣令人瞠目結舌。相反,它正步入老齡化階段:在未來的50年裏,中國、日本、韓國將邁入「老年」,而印度將進入「中年」。世界各國老年人的數量都在增長,然而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卻是發展中國家。即便在中東,越來越多的人步入老年,似乎也緩解了對於「激進好戰的穆斯林青年人口增長會給世界和平帶來更多威脅」的恐懼。
專家常用以下四個指標進行人口統計:
-出生嬰兒性別比例 (指每百名出生女嬰對應的出生男嬰數)
-粗死亡率 (指某年每1,000人中死亡的人數)
-出生率(指一定時期內每1,000人對應的活產數)
-總和生育率 (平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生育的孩子數)
直到五年前,人口統計學家一直都認為當時的總和生育率為2.1(也就是要達到人口穩定所進行正常替換時的總和生育率)。一對夫妻生兩個孩子,父母去世後,總人口依然沒變。但是那是理想狀況,還要考慮由於孩子還未到生育年齡就死亡的可能,所以總和生育率就定為2.1。按照這個算法,他們認為世紀末人口將翻番,變成100億,於是出現了「世紀末人口大爆炸」的預言。
聯合國發現世界當今的總和生育率是1.85,然後據此預測全球人口在本世紀後半葉達到頂峰,然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都開始減少。美國企業學會的資深學者本.杰.沃滕伯格(Ben J Wattenberg)對《紐約時報》說:「在60年代末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平均都生6個孩子,如今只生2.9個,而且還在減少。巴西、中國、印度、印尼、伊朗等國下降得更為明顯。發達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太低,要維持目前發展已經很困難。歐洲在60年代末的總和生育率還是2.6,而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就跌到了近一半,變成1.4。而日本目前只有1.3。」
發展和教育是人口統計學家考慮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正出於此,擔心「一處貧窮,處處貧困」的人們建議通過外援幫助發展中的地區脫貧致富,同時他們希望這些政府可以通過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
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表明總和生育率還受教育、援助和發展以外的因素影響。聯合國人口司司長約瑟夫.夏米在2002年一個人口會議上講道:「一個農村婦女生2個,3個還是4個孩子,是個個人決定;但是當印度、巴西、埃及的婦女都作出相應的決定,這就對全球總人口都會產生影響。」專家預測如果早做「決定」,僅印度一國,人口就可以減少6億。
在亞洲尤其是印度和中國,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影響了國家的人口結構。美國波杜音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授南希.瑞蕾(Nancy Riley)是個研究中國人口問題的專家,她認為 「只生一個孩子」政策和重男輕女導致了中國的棄嬰、人流的風氣。「在正常情況下,出生嬰兒性別比是105(生物學家們認為,男性幼時死亡率較高,所以男嬰出生率較高是對以後性別平衡的一種保護)。許多國家比這個數字高,但是世界最高比率在東亞,東亞最高看中國。中國的出生嬰兒性別比已經達到了120。」這個「世界記錄」都是人為干預惹的禍,中國已經開始立法嚴禁醫療保健機構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出生嬰兒性別比長期偏高必然造成適婚年齡段男女兩性人口的比例失調。出生嬰兒性別比越高,適婚男性人口的「富餘」越顯著,從而出現男性婚姻競爭加劇,導致拐賣婦女、家庭不穩定等一系列現象的發生,也將危害中國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聯合國的數字顯示,俄羅斯人口已經開始負增長。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也將步其後塵。在未來的若干年,印度的人口都會依然保持增長的勢頭,只是到了2050年年增長率降至0.26;而中國到了2030後卻減得更快。
菲利普.朗曼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出生性別比問題都很嚴峻。他指出:中國1982年人口普查時,出生性別比是109;到了1995,升到了116,而在2000年達到了116.9,海南、廣東等省則高達130以上。 目前印度已是126。
同時,亞洲和發展中國家也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人口老化會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倍受考驗,贍養超比例的老人並為之支付醫療費用將成為巨大的社會負擔,這將大大削弱整個國家對生產創造的投資;為了贍養老人,年輕一代的消費能力必然減弱;而消費不足,又會打斷經濟運轉鏈條。
新美國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菲利普.朗曼(Phillip Longman)說:「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和印度的家庭負擔減少,結了婚的消費者開始轉而為自己消費,而不是像以前都為了孩子。但是由於社會的老齡化,這些消費者將不得不把錢花在老年人身上。」
南希.瑞蕾認為,在中國經濟向消費型轉變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顯然要比男女比例失衡要嚴重得多。
此外,人口老齡化還會衝擊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人口統計學家說,如果單看人口和其構成,印度比中國更受投資者青睞。菲利普.朗曼表示,這並不是因為印度還未步入老齡化,而是到本世紀中印度還是「不惑」年紀,而中國、日本、韓國已年入「花甲」。到那時,只有印尼和菲律賓是例外。它們的生育率比人口置換率高。數據顯示,2000年到2005年印度的中位年齡(Median age,將全體人口按年齡大小排列,位於中間的那個人的年齡。可用來代表整個人口的年齡水平)將上升16.5歲到37.9歲,而同期中國將會上升14歲到44.2歲。
中國的勞動力價值極其低廉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社會並未把勞動力將來步入老齡後所需的贍養費(即養老金)算入勞動力成本。勞動保障部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中國的公共養老金制度所覆蓋的城鄉比例並不盡如人意,幾近3/4的勞動者沒有養老金。其中,農村該項制度的覆蓋率僅為11%。菲利普.朗曼批評道:「中國只有少數人購買了社保;當前的銀行體系不健全,社保資金投資總是蝕本,所以社保總是負債,造成很多人都老無所養。印度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本.杰.沃滕伯格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寫道:「人口和國力並不成正比。大國、大國集團一致協作,才可以變成巨頭。中印兩國人口都超過10億,將來他們的國際影響力自然會很大;而歐洲則注定變老。」(//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