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湯世名台灣彰化報導)台灣彰化市中山國小美術老師王楨文是一位鳥類藝術家,也是生態保育工作者,他在鳥類紙雕創作中,藉由靈活的手藝,硬是將紙的生命力綻放到極致,呈現出有如真鳥躍然紙上般的紙雕作品,更多次受邀至國外參展,成功的將台灣的生態保育行動在國際上宣揚開來,而透過紙雕來推動保育工作,也是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使命。
小時候家庭環境並不富裕的王楨文,對美術充滿興趣,本著喜歡賞鳥、觀察野鳥生態的興趣,開始創作的專長,不過一開始並非是紙雕藝術,而是以花燈製作為主,在成為國小美術老師之後,秉持著對創作的熱情,繼續鑽研鳥類造型花燈的製作技術,還加入彰化野鳥學會,將野鳥生態保育推廣出去,再蒐集不同的花燈製作技巧,將其融會貫通,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風格的特殊製作方法,這樣的努力,讓他在花燈製作教授中,佔上一席之地。
然而,隨著時間的經過與經驗傳承的累積,王楨文漸漸發覺,想要經由教授學生製作花燈的過程,將野鳥生態保育觀念推展出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花燈作品被運用、展出的機會不大,所產生的共鳴不多,而且所教授的學生在學得技術之後,能派上用場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到最後不但無法將保育觀念宣揚出去,可能連基本的製作技術都會被遺忘。
因此,要如何讓保育觀念推展更加普及,讓創作連綿不絕,成了王楨文的重要課題。
經過深思熟慮,以及同是美術老師的妻子董碧娥的立體紙雕創作感染之下,王楨文選擇以紙雕藝術做為表達意念的手法,他並想起小時候,看到許多商品包裝上如麒麟、蓮花的圖案,都會用剪刀將它們剪下來收藏,本著自己對於剪刀的情感,以及花燈製作經驗對剪裁技巧的靈感,紙雕藝術在他手中逐漸被發展出來,而且日益精湛!
一直到十一年前,他的紙雕作品才發表出來,但起初還不是很受矚目,過了一段時間後,慢慢地受到別人的欣賞和肯定,他才開始舉辦個人展覽。
王楨文說,有一回,在南投縣集集生態研究保育中心舉辦的野鳥紙雕展覽,吸引不少國際友人與會,當時正值台灣人因為濫用犀牛角事件,而讓國際保育名聲跌至谷底之際,他的作品得到國外保育人士的注意,不僅讓外國人士對台灣人在保育上的努力及用心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的因緣際會,也讓他的野鳥紙雕藝術跨出海外。
王楨文於五年前受國際鳥盟邀請到英國參加第十一屆國際鳥展,他並參加了在展覽會中所舉辦「鳥類藝術區」的比賽。
他只用剪刀、尺、筆、色紙、樹脂等簡單的美勞工具,就創造出台灣藍鵲、帝雉、藍腹鷳、深山竹雞、冠羽畫眉、白耳畫眉等五十多件作品,在紙上的鳥兒活靈活現,令全場人士佩服。
他的作品後來在三十一個國家、共四十八位參賽者的競賽中脫穎而出,拿下第一名的最高榮譽,也為台灣在國際保育舞台上打響知名度。
他的辛苦付出,總算沒有白費,他在做了一次漂亮的外交出擊後,翌年又受邀到大英國際鳥類博覽會場參展,當年的主題是「拯救巴西雨林」,王楨文特地製作一幅「唐加拉雀」紙雕及鴻雁、黑尾鷸、海鸚、小杓鷸、青足鷸等多幅剪紙作品參展與義賣,希望能為全球保育活動挹注經費,並展現台灣人的保育誠意。
王楨文致力發展以野鳥為創作主題的紙雕藝術,有了如此令人激賞的表現,無論是在野鳥觀賞、花燈製作,或是紙雕藝術的創作,都是他重要的精神食糧,將三者結合保育觀念共同推展,不但成功地建立了學生及一般人的保育觀念,更成功地證明了台灣在保育活動上的努力也是不落人後的。
他說,創作其實是不需要靈感的,是需要專業經驗的累積和耐心,像曾在加拿大展出的作品,就需要去觀察一些加拿大的鳥類,但在台灣的資料較少,如大角鴞的羽毛冬天和夏天不同等問題,需要許多時間,並不是靈感來就做得出來的,所以無論是用紙雕做鳥、用筆畫鳥、用木雕鳥,想要做得好,前提都是要細細地觀察牠們,他常到各地觀賞鳥類的作息,更常窩在大肚溪旁,一蹲便是一個上午,只為了看鳥兒棲息、覓食展翅飛翔的姿態,十多年來的賞鳥經驗,讓他可以揣摩出鳥兒最精彩的神韻。
也因此教學之餘,賞鳥、做鳥、剪鳥就是他最大的嗜好。他說,剪紙的主要製作分為起稿、剪紙、黏貼等幾個過程,其中「剪」是最重要的部分,剪紙講求虛實或對比,形象簡練,而線條流暢明快。
從每一隻鳥類的構圖、剪紙到布局黏貼,再到成品出爐,少說也要花一個月的時間,因此,每一刀、每一剪,都是他用時間換來的,他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人從他的作品中認識鳥類,並進而保育牠們。
王楨文創造出來的鳥兒,無論身形、比例,都依據各種鳥兒作實體展現,雕得栩栩如生。靈活的手藝,硬是將紙的生命力綻放到極致。他以絕佳紙藝和巧妙運用色彩,將活潑生動的野鳥生態展現在作品中。
王楨文說,他一再堅持自己的創作泉源,是來自於對野鳥的感情,「只要保育活動持續,我的創作也將持續下去」。(//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