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產業化與新聞改革

標籤:

【大紀元8月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莉雅報導)中國當局目前正在對一些媒體的經營體制進行所謂的“試點改革”,把媒體過去的屬性從事業單位改為企業單位。研究傳媒的中國學者說,這種媒體的產業化跟新聞改革毫無關係。而且事實上,中國媒體的日益商業化已經給新聞事業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後果。

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市場化,中國的媒體也在日漸商業化。這種商業化不僅表現在報刊雜誌種類的多樣化,也表現在媒體經營方式上的改變。在政府取消了對所謂的黨報黨刊的財政補貼之後,這些必須自負盈虧的新聞單位為了生存,都紛紛創辦了迎合讀者口味的小報小刊,形成“小報養大報”的局面。

*八家報紙成新聞改革試點*

同時,媒體與媒體以及企業之間也開始開展合資經營。與此同時,中國新聞出版署從去年六月開始選定八家報紙作為新聞出版改革試點,改變報紙的經營體制。

香港 蔡詠梅女士說,這種控制從中國現在播放的影視作品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她說,雖然媒體的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聞的空間,但是敢于報導事實真相的《南方都市報》的前總編輯程益中和總經理喻華峰分別以經濟問題被逮捕和判刑的遭遇表明,這個空間是多么的有限。

*傳媒改革影響巨大*

美國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焦國標副教授因為不滿中宣部對新聞的嚴密控制而撰寫了“討伐中宣部”的檄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當局目前進行的一些所謂試點改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聞出版業受到非新聞因素控制的問題:“我覺得,目前這個本質沒有變,就是傳統上控制媒體的手段,實質沒有變。口頭上一些新的提法總是在提,但是媒體實質上的自由程度並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改變。”

中國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說,中國媒體的商業化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是不能把媒體的產業化等同於新聞改革:“中國正在進行的所謂的這種媒體的產業化、文化的產業化,它跟新聞改革毫無關係。它只不過為了一個目的,形成一個產業,讓投資者賺錢,讓所有者賺錢。那麼新聞改革是什麼?應該是新聞報導的主題、選題,報導的角度更與人民群眾貼近,讓人們看到身邊的問題,讓他們關心身邊發生的事件。而這種媒體的產業化只讓人關心那些能抓住人們眼球的那種情緒化的反應,娛樂性的新聞,戰爭、暴力、性醜聞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確實能抓住他們的眼球,但是使公眾忘記了自己的痛苦。”

*改革關鍵須允許私營媒體出現*

北京大學的焦國標副教授認為,當局要想真正改革媒體,必須允許私營媒體的出現:“要拿出具體的幾年計劃,去改變中國新聞出版業的所有制結構。比如說,拿出五年的時間,每年允許全國出現幾十家報紙,幾十家出版社,完全不受政府控制。”他說,象南方都市報的這個案子,如果報紙是民營的,那麼程益中和喻華峰被指控的私分公款的罪名就根本不存在。

焦國標還特別強調,開放報禁,並不等於反黨反政府,或者是跟黨和政府對著幹。因為私營媒體雖然可能不受中宣部或是某一個黨委書記的控制,但是它們必須遵循中國的法律,而這些法律本身就是執政黨意志的體現,因此共產黨沒有理由害怕解除報禁。

不過,清華大學的李希光教授認為,媒體的產業結構本身並不能導致新聞的自由與公正。他說,媒介巨頭默多克擁有的福克斯電視公司和屬於公共媒體的英國廣播公司就是明顯的例子。他說,媒體受到商業上的壓力是國際上的一個普遍現像。象去年初在中國爆發的薩斯病,雖然中國的媒體從2月11號開始進行報導,但是國際媒體只有在4月12號才開始關注中國的薩斯病,因為伊拉克的主要戰鬥行動在4月11號結束,因此對於需要收視率的新聞機構來說,薩斯病那種恐懼的面罩正好取代了伊拉克的防毒面具。

李希光教授說,與國際媒體只受到商業上的壓力不同的是,中國媒體還面臨更多的控制:“中國媒體現在進入一個兩難的境地。這些媒體一方面受政府的控制,同時又受廣告商或是投資者無形的手的操縱,沒有人在乎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比如現在大家都在一股腦的報導伊拉克的斬首、伊拉克的人質、伊拉克的爆炸,但是人民身邊發生的事情,中國的艾滋病、中國的血吸虫病、中國的1點2億乙肝(患者),這些事情沒有人在乎,而這些是我們身邊需要解決的事情。中國的貧困人口、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這些問題誰來關注?”

*半數記者沒有勞工合同*

李希光教授說,除了這兩方面的問題外,中國媒體還面臨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中國的新聞工作者職業的隊伍很不專業。一個是專業素質。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按照西方新聞學來講,他是公眾信息的把門人,他應該向公眾提供什麼?可靠的、完整的、平衡的、準確的。準確和誠實是新聞記者最重要的素質。”但是他說,今天,媒體的高度商業化使得新聞單位和記者只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新聞準則,一味的追求轟動效應而不惜炒作新聞、甚至製造虛假新聞,搞有償新聞等等。這樣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記者這個職業得不到尊重,記者的待遇也得不到保障。

李希光教授說,他剛剛完成的一個調查顯示,在中國,49%的記者沒有勞工合同,也沒有保險,很多記者連工作證都沒有,比建築工地上的臨時工還不如。但是他說,就連這個事實,在中國也沒有人敢講,因為講這種話等於揭露了黑幕。

李希光說,如果只提媒體,不提新聞,只提媒體的產業化,不提新聞改革和記者的職業道德,那麼中國新聞業的前景將非常的不樂觀。因為不僅是記者的道德要淪喪,那麼廣大的文化產品消費者都會跟著提供這些文化產品的記者一樣道德淪喪。

相關新聞
亞洲盃足球賽決賽進入倒數中國球迷緊張期待
國際記者協會譴責中國非法扣留台灣記者
中國就六方會談與各方磋商
扶貧貸款:扶了誰,又富了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