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5日訊】(亞洲時報記者Lynette Ong8月5日報導)當踏入中國四川一個小縣城的扶貧辦公室大樓時,眼前的這些鋪著地板磚,裝著空調的辦公室讓我驚詫不已。在這個人均年收入僅為1000元人民幣的地方,這樣的機關大樓很難讓人想到,它是為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廣大農民服務的。
“國家級貧困縣”的定義模糊而且有誤導,它不僅要看當地的貧窮程度,還要看領導會不會哭窮叫苦,扮出一副可憐相。許多領導就是看中了這頂“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籍此理直氣壯地向上級爭取扶貧救濟資金。但是這個縣城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國家級貧困縣”,它的經濟主要是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壯年向家裏的匯款;目前該縣超過一半的勞動力都已流向外地。
見到我這個老外,扶貧辦的余主任,像其他死要面子的中國人一樣,先吹噓一下中國政府如何關愛民生:財政部每年撥出扶貧款大約1500萬元人民幣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修公路、建水壩、衛生和教育),還發放1億元人民幣的扶貧貼息貸款。但是,當我問起扶貧貸款是如何使用的,償還利息是多少時,剛才還滔滔不絕的他一下子沒了話說。
國家扶貧貸款項目是為了讓特定的貧困群體切實享受到政府資助,以使其提高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真正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是中央的縮小貧富差距的一項重要舉措。自1994年實施以來,各種問題隨之而來,譬如該選擇哪些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借貸人資格的評定標準為何,貸款收回率過低(官方預計有50%,實際上只有20-30%)。
起初貸款項目選擇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但是由於1998年該行爆出嚴重腐敗醜聞,轉而選擇了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農業銀行每年發放100億元貸款,用以資助那些急需向農業投資或者發展畜牧業而缺乏資金的貧困家庭。扶貧貸款的利率為2.88%,與基準利率5.31%之間的差距由中央財政補貼給農業銀行。
貼息貸款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監督和管理機制漏洞百出。借貸者沒有償還貸款的積極性,因為就算賴帳不還也不用承擔任何法律後果;而且即便這樣,他們依然可以從其他渠道繼續貸款。在中國農村,法律在這個方面基本上沒有約束力,抵押和擔保如同虛設。另一方面,銀行官員也沒有積極敦促借貸人償還貸款。相反,這些官員可以通過和借貸人串通起來,多發放貸款而中飽私囊。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著中國特色的雙重管理。扶貧貸款項目是由農業銀行和國務院扶貧辦公室共同管理的。前者負責控制、發放、收回貸款,後者向財政部申請貼息額,來補貼前者的利率差。但是到了地方,縣扶貧辦要向地區扶貧辦(它的上級部門)、縣委和縣政府報告;農業銀行的工作容易受當地政府的影響。大有“油水”的扶貧貸款項目自然會倍受領導們的“青睞”而常常受到行政干預。
三個月中,我在四川採訪幾百個貧困家庭。多數人沒有聽說過扶貧貸款,能夠受益的更在少數。因為這些貸款都給了跟官員們關係很好的家庭。還有一些調查認為,真正到了貧困家庭手中的扶貧貸款還不到發放額的10%。
就在這個四川小縣城,每年1億元人民幣扶貧貸款貸給了一個縣委支持的發電廠。當我問余主任為什麼扶貧款給了這個發電廠而不是貧困家庭時,他說:“等一建好,電廠就能給縣裏繳不少稅了。”
看來,這些大老爺們一心想的是如何邀功利己,而非老百姓的死活。(//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