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導致黃河上游來水持續減少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8月2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6日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有關專家,研究近二十年來的氣象等資料後發現,近年來黃河上游蘭州以上河段來水持續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氣候整體轉暖和生態持續惡化。

新華網報導,黃河上游蘭州以上河段,是黃河最重要的徑流形成區,年均水資源佔黃河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五十五點六。據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棟樑指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現在,黃河上游蘭州以上河段來水量年平均減少一成三,二00二年水量減少最多,平均來水減少四成六。

這名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是黃河水量減少的根本原因。他說,溫度升高,直接導致注入黃河的地表徑流水量的減少。溫度升高造成蒸發量加大,使地溫升高,地表趨於旱化;溫度升高還造成地下凍土層融化,使大量地表水向土層深部滲透,使地表徑流量大幅度減少。同時,也使高寒沼澤草甸逐漸演變為高寒草甸草場,並造成植被覆蓋度降低,裸地擴展,嚴重地段土地荒漠化。

另據中國科學院寒旱所研究員楊根生說,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大部分屬於青藏高原高寒地區,地下存在常年凍土層,這一凍土層是不透水層,能夠阻止地表水下滲。而在氣候變暖之後,凍土層急劇退化,隔離地表水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使大量的地表水下滲,影響了地表徑流的形成。

楊根生表示,草原上的鼠害也同樣影響地表徑流的形成,是造成當地注入黃河水量減少的另一罪魁禍首。近二十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和過度放牧,高原草場退化加劇,鼠害猖獗。報導指出,在黃河源區,部分草場每畝地有十五個鼠洞,每個洞穴掏出的沙土堆有四十五立方公尺之多,挖出的鬆土總和約六百七十五立方公尺,換算成實土約為四百五十立方公尺,相當於約六百七十公釐的水層。換言之,在這些地區,即使有六百到七百公釐的連續降水,也不夠填充鼠洞,更談不上形成地表徑流。而目前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六百公釐左右甚至更低,地表徑流減少可想而知。

相關新聞
中國珍稀鳥類白鸛繁殖地南擴至黃河三角洲
大陸友人發給解放軍報的輓聯--建軍節有感
黃河首曲濕地嚴重乾涸影響生態環境
黃河清:亙古男儿黃金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