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5日訊】我們多數國人都出過國,是否曾經有在國外被歧視的經驗呢?我自己多年前留學美國時,就曾在街頭被一群呼嘯而過的年輕人辱罵:中國人,滾回去!自己一個堂堂博士班研究生,只是正常的走在街上,然而在主流優勢族群的一群混混的眼中,大概連寵物貓狗都不如!不但覺得自尊受挫,低人一等,而且覺得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
近幾年我的研究也很關注族群歧視的問題,發現歧視不僅是一種明顯的粗暴和仇恨的行為,也常隱藏在我們的語言和價值觀中,只要我們對事實和真相瞭解不足,不能真心的同理別人的處境,就非常有可能出現歧視的結果。其主要特徵就是把「個別」偏差或異象,推論為「族群」特質而導致污名化。不論是政府高官或大學教授都可能犯同樣的錯誤。
舉個簡單的例子,最近有醫生發現某個孩童有發展遲緩現象,其父母為異國婚配,就推論「外籍新娘」小孩,易罹發育遲緩問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可能很多人的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
但是,內政部近期公布了一項外籍和大陸配偶的生活狀況調查,總共實地訪查了自民國七十六年至九十二年的外籍和大陸配偶約二十九萬人,研究結果與我們的一般想法,有明顯的差距。
例如,外籍配偶平均生育子女數為1.04人,大陸配偶則僅0.73人,而我國的平均生育子女數則是1.21人。顯然我們認為跨國婚配子女數高,根本是一個刻板形象。而在子女健康上,外籍與大陸配偶所生子女發生遲緩現象比例只有0.1%,我國兒童局統計的國人六歲以下子女同疑似發展遲緩比例則為4.6%,竟然高出前者四十倍以上!因此,在發展遲緩上,社會上流行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錯誤的!
類似的例子其實很多,這種把個別的「個人」問題加以「族群化」的現象,最容易對弱勢族群產生,而造成污名化和歧視的現象。歧視不僅是一種言語認知上的輕蔑,更是一種社會暴力,被歧視的感受是很屈辱的,極有可能造成暴力反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邁向一個真正祥和美好的社會,讓台灣的多元族群都能活得有尊嚴,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先從不要把「個人」問題「族群化」做起。──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