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良好生活習慣有助預防腦部疾病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8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育豔、白玉編譯報導)美國前總統里根,與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又稱老年痴呆症)纏鬥十年後,日前以九十三高齡逝世,引發人們深深的懷念。阿茲海默氏症主要的早期病徵為記憶力逐漸衰退,最終到不能辨認家人,大小便失禁等。 此病成因複雜,目前尚無根治良策。醫學界迄今為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時間,仍無法探明阿茲海默氏症的起因。

「今日美國」(USA TODAY )7月7日報導,一位參與著名的弗明漢心臟研究計劃(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研究員菲利普.沃爾夫(Philip Wolf)表示,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阿茲海默氏症可能是每日生活習慣坐著不動及引起肥胖的高油脂飲食下的產物。這種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容易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及可能加速腦部老化,引發阿茲海默氏症。

另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是腦中風,由於腦部血管有了局部性的阻塞或出血,使腦組織受到損傷,而產生出各種神經學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肢體麻痺﹝半身不遂﹞、感覺異常、意識模糊或昏迷、言語不清等。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病人,較易罹患腦中風。

弗明漢心臟研究計劃中有約二千名志願者,大部份都是五、六十歲的人,其中很多人還在工作,沒有一個人患有阿茲海默氏症,但有些人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有抽煙習慣。研究人員對每一位志願者進行一連串測量思考力的測試之後,發現中風高危險群的人在注意力,理解力及事先準備能力上落後許多。沃爾夫及其同事相信這些人可能罹患一系列的輕微中風,很小的阻塞物也可能使腦部受傷,並影響某些思考能力。

同是腦部疾病,都會造成記憶喪失及混淆,阿茲海默氏症和腦中風有無關連﹖哥倫比亞大學的理查德.麻薩(Richard Mayeux)及他的同事們研究了1766位老人,其中包括中風痊癒者。在去年十二月號神經學期刊(Archives of Neurology)的報告中,該小組發現中風痊癒者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機率比那些不曾中風者要高出60%。

芝加哥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發言人比爾泰斯(Bill Thies)表示,造成中風的危險因素也可能同樣會引發阿茲海默氏症,而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高油脂飲食、及肥胖是導致腦中風的主因。所以,一個不健康的生活形態可能導致中風與阿茲海默氏症的雙重危險。

一些專家說肥胖症的發生及其所產生的健康問題,如中風及心臟疾病,會導致更多人在將來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目前全世界約有1200萬人受阿茲海默氏症的困擾,25年後全球預計將有2200萬人患上阿茲海默氏症。

泰斯說: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能在多年後受益,減少患病危險。「現在做了什麼在二十年後仍有影響。」

以一個普通的、沒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中年男子為例。假設他的血壓有點高,膽固醇也有點高,而他的體重又不能減輕個幾磅。雖然他曾經試著戒煙,但仍然繼續抽煙。他的醫生告訴他說他正處於中風及罹患心臟疾病的危險中,但他認為不會那麼快就發生。

然而這些致病因子反映出一個漸進的患病過程,傷害心臟、血管及腦部,並可能導致不易被察覺的寂靜型腦中風(silent stroke),使腦部受損,例如對於需要計畫及彈性思考的工作無法勝任,並處於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高危險中。

另一項對老年修女的研究也證明嚴謹、規律的生活可以預防腦中風,並延後阿茲海默氏症症狀的發生。肯德基大學老年研究中心的大衛斯諾(David A. Snowdon)博士等人由1991起長期追蹤678位年老修女,每年作詳細的神經心理測驗,以診斷是否有阿茲海默氏症。

四年後,有102位修女去世,其平均年齡為87歲(76-100歲)。因為阿茲海默氏症的確定診斷是靠病理解剖的病變,所以102位修女均在死後接受解剖。有61位的大腦組織出現大量的符合阿茲海默氏症之病理診斷標準。但只有42位生前被診斷有阿茲海默氏症。也就是說,有19位修女的大腦都有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改變,但是她們並沒有阿茲海默氏症的症狀。

這個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及振奮,發表在1997年7月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其中一位近102歲的修女瑪麗,在去世前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生前她被研究人員看成是一個健康長壽生命的典型。然而瑪麗修女去世后,病理解剖的結果卻讓這些研究人員們大吃一驚:瑪麗修女的大腦呈現出晚期阿茲海默氏症的表現,很多的澱粉樣蛋白斑。可是為什麼瑪麗修女沒有一絲老年痴呆症的症狀呢?

人類的大腦有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每個細胞都與另外5萬個其他細胞相互連結,比目前全球電話網還要複雜1500倍。多年的醫學研究似乎只更加證明﹕人腦是研究不透的謎。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考慮制定新規 限制或禁用中國無人機
韓國科學家發現延長鋰電池壽命的關鍵
人類進入AI和量子電腦階段 各國謹防Q日到來
分析:華為高端手機為何仍用韓國內存芯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